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也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借此机会,我把我们下一步工作总体考虑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密切协作,共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部门协同,激发市场活力。2017年,工信部会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俗称“双积分”管理办法。2018年是我国“双积分”管理办法实施开局之年,2016、2017两个年度的积分核算和交易顺利完成。此次交易共有118家乘用车企业共同参与。共完成了积分交易107笔,交易金额达到7亿余元人民币。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布局智能网联,推进跨界融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4月,工信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截至目前,已有11个省市发布了测试规范的细则,共颁发了测试牌照60多张。2018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推动共同发展。2018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了顶层设计。
狠抓质量安全,保障平稳发展。自2018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我们启动了事故的调查机制。第一时间约谈了重点企业,两次下发了通知,组织行业开展涵盖全部车型产品的安全隐患排查,加大了生产一致性的专项抽查力度,并成立了专家组深入一线调查。同时,我们还组织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多措并举,遏制事故上升势头。
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大的汽车企业都已经在中国投资。为了适应新形势,2018年,工信部为汽车产业放开外资投资限制时间表和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包括整车关税和零部件关税方案的发布。在这里我想再次重申,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并将继续秉承开放发展的原则。我们所有的政策对所有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一视同仁,也不存在任何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挑战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28.3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8%。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是在提升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较好地平衡里程焦虑和纯电动汽车成本上升,可以提高传统内燃机的使用效率和整车能源效率,也可以降低电池的使用量、车辆自重以及车辆成本。这是一个发展动向,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研究。
到2018年年底,我国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65Wh/kg,成本控制在1元/ Wh以下,提前达到2020年的目标。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成本下降了75%。另外,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整车电控系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现有的永磁同步电机产品,它的最高转数达到了16000转,和国际最先进的18000转还有差距,但不大。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骨干整车企业产品性能质量再上新台阶。以上汽Marvel X为代表的全新正向研发的纯电驱动平台车型陆续上市,并取得了用户的认可。比亚迪、宇通等企业的商用车产品销往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配套环境日益完善,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到了72.8万个;地方保护行为得到了遏制,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专用号牌在全国推广使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速。当然还存在着分布不均、进小区难等问题。
产业溢出效应明显,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加速转型,比如大众、通用、丰田等世界上著名的传统汽车企业都加大了投入,发布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2019年补贴政策,总的原则是在确保2021年补贴全部退出后,产业不发生大的波动,分阶段地释放退坡所带来的压力,防止一次退坡坡度过大,带来大起之后的大落。
三、再接再厉,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适时建立产能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社会理性投资。2018年我们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专门对代工模式问题做出了规定,鼓励企业间产能合作。同时还要鼓励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在设计阶段对将来电池拆解、回收利用给予足够重视。
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经济基础好、地方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示范运行,打通产业链和氢能的供应链。
优化财税政策,制定发布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完善“双积分”制度,为财政补贴全部退出后做好前期准备。提高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构建便利高效的充电网络。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推动产业合作向联合研发、品牌培育拓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际标准话语权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