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视角下的亚洲文明对话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亚洲,欧洲,冲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7-02 20:05
经春入夏,中国迎来主场外交又一重大国际活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柬埔寨、希腊、新加坡、斯里兰卡和亚美尼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智库、媒体和青年组织,文学、艺术、媒体和电影电视界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会议期间共举办了100多项活动,与会者就与亚洲文明发展和合作相关的各项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亚文会关于亚洲,但不限于亚洲
在此次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会议上,也有许多来自欧洲的代表,其中包括法国欧洲国际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欧中计划”的主任乔治·左果普乐斯博士。这位来自希腊的与会者表示,中国通过组织此次会议最终将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的信息。
他特别谈到了长期以来西方所关注的所谓“文明冲突”理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了,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表达的重要信息之一。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中国将为不同文明间的更多合作做出贡献,这种合作不局限于亚洲文明之间,而且还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这位“中国通”说道。
乔治·左果普乐斯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并不必然会导致冲突。“我认为完全可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发生。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寻求更加积极的对话,并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最后,他认为,此次文明对话会议将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希腊和欧洲的形象。中国企业之前在经济领域的参与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批评和负面新闻。对此,他表示:“中国为希腊的私有化做出了贡献。私有化对我们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救济措施。中国国有企业的参与,例如在比雷埃夫斯港,对希腊经济很重要。我认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我看来,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希腊的形象,这一點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终,文化可以成为各国人民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环节。“如果人们和政治家们能够坐在一起谈论文化方面的事情,那么他们也可以讨论其他问题,包括贸易和经济。”乔治·左果普乐斯这样认为。
加强对话以增进理解
英国东亚理事会秘书长麦启安也强调了加强对话以实现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共同生活的重要性。
“亚洲拥有世界人口的60%,而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大约25%,欧洲则低于10%。然而,今天欧洲和美国在文化思维和媒体传播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西方人甚至经常完全不知道亚洲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位东亚问题专家说道。
尽管西方在世界上的媒体网络日益增多,但亚洲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引起关注。麦启安认为:“亚洲正在进行的发展,在欧洲和美国,特别是在英国,是不被理解的。”中国和亚洲作为研究领域,实际上并不包含在英国的教材之中。反之,这就意味着英国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任何动力,在大学选择学习和亚洲或中国相关的学科。
“我认为,欧洲和美国忘记了在过去的150年里引领了世界,而这个时间是多么的短暂”,这位英国人如是说道。“亚洲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印度很早就形成了灿烂和高度发达的文明。并且,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中国也为世界贡献了许多的发明。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说,在过去2000年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引领世界长达1800年的时间。我认为,这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事实。”麦启安认为,缺乏对这些历史关系以及亚洲近期发展认识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地向西方展示自己。“亚洲需要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意,能够更好地向欧洲和美国讲述自己的历史”。这位英国人如是说。
交流互鉴和谐发展
前来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英国记者帕特里克·欧唐纳供职于中国全球电视网(CGTN)伦敦新闻办公室,负责有关中国和世界的报道。
他说:“中国在西方媒体中存在着形象问题。我们希望通过CGTN发出与传统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我本人曾在传统的西方媒体工作多年,对我而言,现在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事物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帕特里克·欧唐纳表示:“希望可以在亚洲背景下看到现有故事的另一面。”
帕特里克·欧唐纳强调,试图让其他国家与自己的文化体系保持一致,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行办法。“我们不应该试图让所有的国家都保持一致,或者让别的国家西化。相反,我们应当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现有差异,与他们合作,并最终一起和谐地向前发展。”
他认为,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同样可以为西方的文化领域提供宝贵的动力。“西方有许多文明,虽然它们可能并不像中国那么古老,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国家之间也需要更好地相互理解,关键是要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讨论,诚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样的平台。”
对话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和汉学家奥乐·德林是柏林智库“全球健康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坐在一起进行对话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大家相互交谈而不是相互争斗,并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这是最低的要求。这是一个过程,但首先必须相互尊重,而后才能相互了解。只有在彼此更好地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知道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合作。这样,其余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奥乐·德林表示,当今世界给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我们现在有机会做一些我们在过去200年里没有做过的事情,即相互介绍各自的文明,让别人了解我们的观点和经验,让别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同时也向对方提出相同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对方。”
据这位德国汉学家介绍,19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中欧之间开始真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我们曾有机会相互了解,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它。现在,这个机会再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希望这次我们能够做好。”奥乐·德林说。
为此,西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思维方式。“虽然双赢仍然在许多欧洲人的思维中起着作用,但只局限于其跨大西洋世界的舒适区域内,即冷战时期的西方集团内部,而这当然早已经不存在了。”就此而言,欧洲依然停滞在19世纪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在美国还依然盛行着18世纪的心态。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思维已经迈入了21世纪,并且已经找到了新的发展渠道。”奥乐·德林解释道。
奥乐·德林特别希望欧洲能够更多地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洲不应该被动地接受或抱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应该积极地和中国一道,将之塑造成一个全球化的项目。”奥乐·德林强调。他认为,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可以为此提供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发出了极其正确的倡议,它激励我们所有的人将‘一带一路倡议理解成一种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建设性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基础。”奥乐·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