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晚年的幸福感越来越浓

  • 来源:中国周刊
  • 关键字:幸福,北京,提升
  • 发布时间:2019-07-14 21:19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在鲁西平原的山东聊城。众所周知,在五六十年代,不少人过的日子就是一个字:苦。当时我们聊城地区更是苦不堪言,人们吃糠咽菜、穿补丁衣服,都是正常光景。那个时候,在我周围好像都没见到过“甜”日子的人家,偶尔看见个别家庭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就格外羡慕,心底那种渴望的眼神儿,到现在记忆犹新,就是想,我啥时也能像这样的家庭吃上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呢?

  六十年代,我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整个学校一片混乱,墙壁上都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老师无法教学。等我进了中学以后,学校里依然是“复课闹革命”的氛围,教室里根本没有老师教课。就这样,在中学混了三年后,1970年,我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国营企业聊城电机厂,有了正式工作。虽然工作有了,但厂子里也不时地高喊:“反击右倾翻案风”。那时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政治动荡不稳的时期。

  后来机缘巧合,由于特殊情况,1974年我被调到了北京。北京是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人们心里谁不希望我们的美好生活都在这样的城市里实现呢?我一踏进北京,第一感慨就是:我是一个北京人了,我可以天天看到天安门了,从此我也可以和北京人一样天天吃大米饭、白馒头过着幸福的日子了。那种感觉,可以说就像做梦一样,在初来咋到的我的心里久久盘旋不能消散。那知道当时北京人其实也和我们聊城百姓一样日子艰难。同样过着凭票证换物质生活的日子,同样过着“从上往下扇耳光,从下往上磕头”的每一天。

  从我1974年来到北京,一晃转眼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从那时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几乎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观念更新了,新的潮流不断涌现出来,进入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开始有了步步高的提升。家家有了电话,人人有了手机。过去的“旧三件”手表、单车、缝纫机变成了“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单车换成了轿车,风扇换成了各式各样的空调,是真正的生活大变样。大家腰杆也直了,说话也有了底气,歌声也有了情感,奔小康的劲头儿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家乡也真正在希望的田野上了。像我们的退休金年年涨、我们老年人乘坐公交车都免费、我们老人走到哪里都受到政府的照顾,在医疗上也给予了老人更多的方便……

  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人们的笑脸越来越多,这笑脸里面渗透着人们的梦想,这笑脸里面包含着对改革开放的由衷赞许,这笑脸更体现出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浓。

  刘秋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