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各种文章中看见这样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于这句话,我只能知道大概意思,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月亮是诗与远方。六便士作为一地琐碎很好理解,却不懂为什么要把月亮作为一个“实现不了的远方”。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我阅读了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经历为创作蓝本的。
斯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放弃银行职员的优渥工作,开始了以画为生的“噩运”。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毛姆对其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包括其思想和行为,都流露出一种赞赏、甚至羡慕的情感。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态,且全书似乎都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描述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及周围人对其的认知、想法,但不难看出(尤其是从后半部分)作者在塑造主角时自身对这种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的认同。
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这是选择理想还是选择现实的问题。捡六便士这类角色多如牛毛,在六便士与月亮之间挣扎的角色也多如牛毛,却少有像毛姆在本书中塑造的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一猛子扎进理想,从此再未回头。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天才,一个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画家,所以他可以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大把的人把这本书当成天才的特立独行小剧场,并且将人划分为天才和庸人,然后表示——主人公做的这些事我很欣赏,可惜我不是天才,我做不来。也许是因为书的最后,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被大肆渲染,人人都为他的画作惊叹,才导致了这么一个后果。但事实上,他在此之前也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并不知道自己会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追捧,他从一开始都只是简单地去追求一个理想而已。
我们都是时代大潮中的普通人,然而又都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拼命寻找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终生的东西,不是为了到头来因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放弃——这与《月亮与六便士》的初衷恰恰相反。这不是歌颂天才、嘲讽大众之书,它的本意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生。
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