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南麂岛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东海,自然景观,岛屿
  • 发布时间:2019-09-06 21:00

  在中国东海的广阔版图上,有一片不为人知的沧浪碧海。从空中俯瞰,碧海之上凸起来52座小岛,小岛们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座像奔跑的麂子一般的列岛。它,就是位列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的南麂岛。

  南麂岛位于浙江温州,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生物圈的岛屿,同时也是承载着曲折历史的乡愁之岛……

  不同的自然景观组成了南麂的血肉肌理

  南麂岛,外形似麂,头朝西北,尾向东南,因酷似奔麂而得名。一个“麂”字,极尽中国文字象形神韵。这个“字”的肌理,实际上由52个岛屿组成。南麂是面积最大的主岛,位于列岛中央,并有大沙岙、火炬岙、马祖岙及国姓岙4个海湾,分置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扮演的角色相当于“麂子”的心脏。

  陆地与远洋之间的近海,往往在板块作用下,生出姿态万千的原始岛屿,南麂岛便是其中之一,至今仍保存着原始自然的景观特色。从外表来看,曲折绵长的海岸线上,到处是陡峭的悬崖和裸露的基岩,海浪和潮汐长年累月地冲刷侵蚀,将南麂的一侧塑造出冷峻的气质。但是,当人们踏上大沙岙的贝壳沙海滩,这种冷峻的气质就会瞬间被瓦解。

  南麂列岛由大大小小52个岛屿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就是南麂岛。岛屿四周常年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蚀和冲击,基岩多裸露在外,无处不是陡崖峭壁,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大沙岙海滨浴场,长800米,宽600米,呈半环抱形,拥有国内唯一的贝壳沙海滩。所谓贝壳沙,是指贝壳类海洋生物的遗体经过潮汐与海浪的冲击、分解,最终被推波到特殊海域并沉积下来的产物。它比普通海滩的沙粒更小,踩上去细腻而不失柔软。沙滩不远处是虎屿岛,状若一只老虎伏于海面;左右两边礁石兀立,景观层次十分丰富。马祖岙沙滩在大沙岙的背面,同时也是个渔港码头。当落日西沉,晚归的渔船点缀着海面,鸥燕逆光划过天际,奇异的礁岩、碧蓝的海水、细软的沙滩,构成海岛的美丽三要素,水连天、天接水,水天一色,蔚为大观。

  实际上,南麂岛的最佳观海点不在马祖岙,而在三盘尾。这里的地势逐层递降,分为头盘、二盘、三盘,之后地势一直延伸到南麂岛东南面的尾端。在三盘尾看海,无论春夏秋冬、晴雨晨昏,全都迥然不同。另外,三盘尾景观丰富,称得上是一步一景。仅仅是沿着山脊前行,就可观赏到飞来石、猴子拜观音、风动岩、天然草坪等不同类型的风光。尤其是那片罕见的天然草坪,若不是两旁海水不断冲涌,惊涛拍岸,置身其中的人甚至会以为穿越到了西北草原。

  盛夏登岛,南麂曲折蜿蜒的海岸线,极有可能出现摄影家们趋之若鹜的“蓝萤夜光”。蓝萤,俗称“蓝眼泪”,是生活在海湾里的一种浮游生物,因为体内有发光腺,受到海浪拍打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盛夏涨潮时,南风吹拂,潮水一波一波地拍向岸边,伴随着越发浓重的黑夜,“蓝色星河”逐渐显现。星星点点,忽明忽暗好似天上銀河洒落大海。时光就此凝固,就着海风在蓝萤的一呼一吸中,你会感受到这座海岛清晰而有力的心跳。

  废墟的轮回渔人的石头部落刻有乡愁

  事实上,南麂岛强有力的心跳,不仅来源于绵长蜿蜒的海蚀地貌和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观,更是它在几经历史沉浮,反复被摧毁、重建的进化长链之中,孕育出的独有气质。

  南麂岛面积不大,从大沙岙到三盘尾,一面是贝壳沙绵延的深蓝大海,一面是渔人栖息休养的平静海湾。

  据史料记载,南麂岛从唐代始有人类活动,历史上曾三次沦为废墟。第一次是明朝颁布禁海令,强制将岛上居民迁居内陆。后来倭寇四起,南麂岛被践踏蹂躏,几乎成为废墟。直到禁海令废除,渔民逐渐回流,状况开始好转。第二次,是清朝初年的“迁界之役”。“撤边海三十里而空其地”的举措,使得南麂岛再次成为无人空岛。第三次,便是国民党守军在盘踞及撤退南麂岛的过程中,几乎烧毁了岛上一切可用之物,并将岛上近两千居民强行带去中国台湾。南麂岛再次因为历史的车辙,沦为一片焦土废墟。今天台湾岛上存在的南麂村,便是当年蒋介石带去的南麂后人的栖息之所,代表着先人的乡愁。

  那么,废墟意味着什么?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一文中写道:“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南麂岛上居住的渔人,正是在进化的长链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不断交织中,在诅咒废墟与寄情废墟的纠结中,创造了自己的“石头部落”。

  石头部落的存在彰显着渔民的生存智慧。用石垒砌做屋,既能抗潮,也不惧盐碱度极高的海风海雾侵蚀。舒适感不敢说,但当风暴来袭,唯有石屋能够立于大浪之中,不易遭受灭顶之灾。这是靠海谋生之人的生活智慧。三盘尾老渔村是岛上“石头部落”建筑的代表,于上世纪90年代被废弃。这个仅有十多户渔家的老村始建于何年何月,我们不得而知。但村口的两棵百年古树,与村内仍旧伫立的石头老宅,象征着往昔的渔居岁月和南麂岛的废墟轮回。

  王理孚募民开发得民心宋美龄抱憾无缘南麂岛

  近代南麂的开发,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民国平阳县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开明绅士王理孚。民国初期,王理孚积极建设南麂,四处集资,最终筹得两万银元。他用这笔钱做了四件大事:一是筹建南麂渔佃公司,招募渔民移居南麂;二是购置了一艘排水量为二十吨的小轮船“静江号”,开辟大陆与南麂岛之间的新航线;三是置备兵船护航护渔;四是在岛上种了十万株松树。

  抗战时期,王理孚把渔佃公司的资金及收入,全部归于平阳县政府,作为成立平阳县立中学的基金。为了记述自己开发南麂岛的过程,王理孚撰写了《南麂八咏》,后又有《南麂四首》,以诗述事,以明其志。那段时期,南麂渔民休养生息,生活安稳,岛上居民从数十人聚居发展到万余人,成立了南麂乡,是南麂岛发展史上人丁最兴旺的时期。王理孚为开发南麂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誉为开发南麂岛的第一位“拓荒者”。到了晚年,王理孚效仿古代海上仙客,自号为“海髯翁”,在南麂岛上为自己盖了一处沧浪草堂,作为隐居和吟诗的地方。可惜此沧浪草堂后来毁于风暴,痕迹全无。

  虽然王理孚的沧浪草堂已被暴风卷入大海深处,但岛上还有一处来自上世纪50年代,保存完好却鲜有人知的住所,它就是“美龄居”。

  据记载,1954年5月,蒋介石带领美国顾问和一批亲信高官登岛“视察”。当时南麂岛与大陈岛还驻有国民党残部,宋美龄本欲亲自率领“战地慰问团”到南麂岛慰问驻军,考虑到宋美龄上岛必须要有像样的住所,于是迅速筹建美龄居。但是,由于战事日趋紧张,宋美龄最终未能成行。

  美龄居是当年岛上最精美的建筑。沿着海岛公路前行,在一处不甚起眼的平台之上,有一座平顶石头房。面阔三间,门窗很小,门上有匾,上书“南麂美龄居”几个字,是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手迹。窗框白漆斑驳,卵石铺就的院子干净整洁,房前两株大叶榕枝繁叶茂。进入寓所内部,其会客厅顶部有国民党党徽,屋顶还有小树、杂草等掩蔽物,卧室窗户安有防弹铁丝网,十分注重安全性和隐蔽性。

  南麂岛的海鲜是真正的就地取材。没有华丽的装饰,平平无奇的石头房子前面晾晒着最新鲜的海鱼,甚至有渔家在食客点餐之后,才划着小船不疾不徐地去往大海深处获取食材。

  如今的美龄居,人迹罕至,只留一位老大爷,年年岁岁与这栋承载着历史烟云的建筑相守。

  自然的贈予舌尖上的快意人生

  如果说南麂岛的景色是一幅沉静的画,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南麂岛的美食则能让你感受到舌尖上的快意人生。

  南麂岛号称“贝藻王国”“蓝色牧场”,自然资源丰富,各类海鲜不胜枚举,堪称海鲜的天堂,主要鱼种有:大小黄鱼、黄姑鱼、带鱼。最大的特色在于岛上的贝藻类风物,沙蛤辣螺是必尝特色;其次是各种名贵鱼类,如黄甘鱼、石斑鱼。另外还有鲍鱼淡菜、扇贝、海参、海胆、金鲷、黑鲷、黑毛等不同种类的海鲜供食客选择。

  沙蛤辣螺的吃法是有讲究的。首要是学会“吸”,将螺肉一吸,新鲜的螺肉跑到嘴里,能吃到螺肉原始的新鲜和香甜。也可以将螺肉在酱料上蘸一蘸,酱料裹在虾肉上,一口咬下去最初会微微有些辣;再细嚼两下,香甜慢慢散发,萦绕于唇齿间。梭子蟹的吃法也不一样,千万别用吃阳澄湖大闸蟹的“蟹八件”来对付梭子蟹。南麂人的吃法充满原始野性:直接掀开蟹盖,去掉蟹胃,可见满满的肥美蟹黄。这里吃鱼,以清蒸为主,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本鲜味。蒸时不去鱼鳞,蒸出来的鱼肉鲜滑润口、嫩而不腻;吃的时候再配上姜丝和香醋,便获得了直抵心尖的美味。

  在南麂岛,光阴是拿来消磨的、下酒的。下酒菜可以是海鲜,可以是云朵、沙滩、浪花,也可以是你听到的南麂往事。或许,这座中国最美的岛屿,与你只差了一场相遇。

  王叶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