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计划,用一根网线撑起教育公平梦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生态,共享,关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9-14 08:16
新生态 如今,沪江互+计划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公益模式:对政府部门、教育系统、企业机构、优质教师课程、乡村教师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链条式影响力,以共享模式,打造独特、创新的教育生态。图为宁都田头迳头教学点。
在一座大山里,每天清晨,老师带着学生,用CCtalk参与彩虹花晨读。在中午和下午的时候,学生们用这个软件学习丰富的兴趣课程。在晚上,老师打开CCtalk进行学习。课后用微信小打卡进行小结,用简书进行深度思考,反思总结……
这是沅陵黄壤坪九校——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室的课堂。通过互+计划,一根网线,让这里的学生、老师“走”出了大山。
沅陵黄壤坪九校不是个例。互+计划由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伏彩瑞于2015年10月28日发起,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实现优质网络课程在全国各地共建共享。三年以来,它输送的优质课程惠及5000余所乡村学校、15万余位教师、逾百万名学生,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区别于传统硬件捐赠的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教育公益模式。2019年1月,互+计划入围国务院扶贫办“2018企业精准扶贫案例(50佳)”,成为全国教育扶贫的典型经验。
教育公平依然任重道远
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议题。“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近30个教育问题中,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位列第四,超半数受访者对此表示关注。同时这也是该问题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家长最关注的十大问题”排行榜前五位。
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其改善的过程任重道远。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7万所,占农村小学与教学点总数的44.4%。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存在缺师资、缺课程、缺资源等问题,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通过传统支教、捐赠、公益组织项目支持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校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分布在各个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这些帮助仍是杯水车薪,难以大规模满足需求。
伏彩瑞对此深有体会。2015年,他在四川山区碰到了这样一所学校:一共只有10个学生,并且所有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也只有一个老师,一个人教授除了英语以外的所有科目。
“传统支教,只能点对点、小范围、短时性地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并且支教老师离开后很容易给孩子们造成心理落差,他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老师和外面的老师有差距,原来自己没有更好地受教育的权利,反而会更沮丧。”怎么办?在伏彩瑞看来,只有互联网才能化繁为简,将教育变得更公平。
于是便有了互+计划的诞生。
创新要围绕“人”来做文章
“在谈教育公平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有质量三个字。”沪江合伙人、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告诉记者,从前,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人们的通常做法是给偏远地区的孩子配齐桌椅,配上营养餐,送上校服。但这只是温饱型的公平。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后,人们更向往的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人。
为此,面向学生,2016年3月起,沪江互+计划联合全国各教育部门、名师、教育机构共同发起“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大课表”,覆盖音乐、美术、科学、诗歌、阅读、英语、手工、财商、网络素养、生命教育等十多门核心素养课程,每周多达30多节,用以满足各地村小的教学需求。每学期互+计划发布公益课程表,各地学校根据需要将网络大课表与本校课表融合,为村小多年没有解决的缺少课程、缺少教师、缺少资源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有了网络共享大课表,各地村小只要根据学校需要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定时打开教室电脑或多媒体设备,就可以链接到互+公益课堂,全免费的公益课程不仅让乡村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大山里的孩子。学校的边界在乡村学校首先被打破,千余所村小的孩子们每天在网络课程中听课、展示、与千里之外的老师同学对话已经成为常态,互联网教育让中国最薄弱的乡村教学点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事实上,以“互联网+”的方式助力教育公平的项目不在少数,为什么互+计划能够脱颖而出?吴虹分析認为,低成本、低门槛是互+计划得以在乡村偏远教学点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只要在原有的网络、电脑、投影的基础上再配置一个200元左右的摄像头、下载安装免费互动学习平台CCtalk就可以实现所有村小教室班班都是直播间,满足互+网络课程的需要。“比起昂贵的录播专用教室,这样的直播课堂让乡村学校能够用得起。”
CCtalk是沪江旗下的实时教育互动平台,以社群学习为核心,在以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双向视频授课、课件展示、语音互动、白板书写、屏幕分享等多种功能;在IM(即时通讯)层面,支持建CC群、讨论组群聊、手机直播等功能,让学习的时空无处不在。
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还是要靠当地的一线教师。为了提高乡村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互+计划还推出了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青椒计划”。目前,通过一部手机、利用沪江CCtalk授课与运营服务模式,全国220个县、5万余名乡村教师参与到了这场大规模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之中。
上网课,三分钟热度,难以长期坚持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吴虹看来,“原来的乡村老师,最大的问题在于孤独,没有成就感,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了。”而沪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社群化。利用小打卡、美篇、简书、微信号等自媒体与小程序,形成人人分享、互动的社群化学习模式,教师培训已不再是流程式的讲座报告,教师也不再是孤岛式成长的个体,而是拥有共同愿景、共同诉求的教师团体形成社群,集合行动力,集合影响力。
“教师打开了视野,才能带着孩子们看世界。青椒计划让我收获满满,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学习平台,也为乡村孩子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参加青椒计划的乡村教师们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在互+计划公号文章后留下了无数类似的留言。
输血变造血,扶智又扶志
三年多来,沪江不断充实、拓展互+计划的内涵和边界,通过“美丽乡村”公益课课堂助力村小开齐课程,通过“小胡杨课堂”助力南疆国语双师教学,通过“青椒计划”支持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名师也通过互+模式打造出自己的网络公益课程品牌,出现了时朝莉老师的“彩虹花和阅汇”儿童阅读网络公益课程、新疆喀什麦盖提教育局“绿洲课堂”、甘肃定西安定区“共享阳光课堂联盟”、广西梧州教育“长洲课堂”等模式,用各地名师的力量搭建起低成本、高互动的网络公益课堂,让无数的村小孩子受益。同时,互+计划也通过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把这样的网络共享模式带到了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逐步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
“扶贫先扶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汤敏一直非常关心我国的教育问题,2017年曾在波兰的街头通过直播的方式参与了沪江互+计划的开学典礼,他感慨道,“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能做很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互+计划的模式将会为中国偏远乡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受益。”
对此,沪江充满信心。吴虹强调,“互联网给我们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共享的机制改变了教育格局生态。互+计划没有边界,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