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人才,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1-05 22:39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保障。近年来,莱州市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战略性政治任务。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支撑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健全机制强保障,按需培训有实效,引才借智促发展,搭建平台强活力,舆论宣传强氛围,党建引领促合力。但是,人才整体发展观念缺乏、乡村人才成长环境不佳、政策体系不健全等导致了我市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育不系统、引才留才不到位。要破解当前莱州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当前,加强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要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将人才队伍建设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奠定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基础;要树牢“唯才是举”的观念,突破学历和职称的限制,真正重视乡村人才作用。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快改革农村教育体系
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城镇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事劳动,进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同时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密围绕我市农村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农业特点设置课程,多途径培养紧缺的乡村人才。
三、紧扣产业导向调整人才结构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要服务农村产业发展。随着新型农业业态的不断出现,乡村人才工作要与我市农村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以特色产业聚才,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经营等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另一方面,加大产业兴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生态宜居所需要的环保产业人才、乡风文明所?需要的乡贤人才、治理有效所需要的基层管理人才等群体向乡村聚焦,尤其是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法律等人才,引领农民突破现有瓶颈,积极利用农村电商、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延长产业链、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利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引育并重增强发展动力
1.筑巢引凤,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
吸引城市专业人才下乡创业。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支持各类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通过多种途径为乡村振兴服务。围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规划和包装产业振兴项目,加大对城市专业人才的投资吸引力。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培养、合作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愿意扎根基层、致力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贡献才智、回乡创业创新。传统的乡绅主要由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组成,他们根在农村、熟悉农村,热爱家乡,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往往经济基础较好,综合素质高,视野宽、境界高,组织能力强,社会威望交稿,且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乡村建设。要鼓励社会贤达带着情怀、资金、项目回归农村投资创业。实施黄蓝英才聚集计划、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莱州行,坚持引才、引智、引项目相结合,吸引莱州籍高层次人才柔性回归乡村。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优势,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深化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专家、学者们带着技术成果到农村创业。
2.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培训机制
做好新型职业农培育。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力求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包括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等在内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办好培训,可以探索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人力资源优势,派专家、老师定点对接和帮扶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销售和可以创新,并及时跟踪培育。建议每年列支一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经费,用于以往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跟踪培育,定期开展电话回访、现场技术指导、座谈交流、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活动,真正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长久保持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必备的生产技能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鼓励和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非专业和低学历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参加学历教育。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网络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和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每年集中一定时间培训镇街农技人员,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及农业农村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成为经验丰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挖掘乡村的各类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支持他们用“一技之长”创新创业。依托农业农村局在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中,进一步增加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培训一批电商经营人才。依托阿里巴巴培训机构,重点培训“村淘合伙人”。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快建设巾帼微商创业基地,带动妇女家门创业致富。
五、打造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1.建立健全管理政策
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开发管理力度,创新乡村人才管理机制,以优秀乡村人才为核心,把各类乡村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乡村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乡村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建立乡村人才库,将当地乡村人才纳入管理视线,实现动态管理,通过分类管理、建档造册、走访座谈等方式,定期上报,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以留住人才、让人才发光为目标,吸引高校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创业,并在职称、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激发广大乡村人才学科技、用技术、创事业的热潮,认真落实上级人才的奖励政策,据实际,采取投资补助、货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进行资金扶持,并在土地流转、产业扶持、市场准入、用地用电等方面进行帮扶,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创造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能成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人才的加大鼓励激励力度。
3.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乡村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要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深化乡村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可以学习借鉴江苏省“333”人才选拔工程,主要在乡村范围内选拔人才;在人才的评审方面,必须打破以学历、资历为主的局限性,突出业绩和成果,把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的“土秀才”纳入评审范围;建议允许部分高素质,群众基础好的乡村干部自主创业带头致富,借机构改革的东风把乡村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到科研院所及对口单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其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乡村人才的职业成就感。
4.营造舆论氛围
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人才培育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引导人才愿意流向乡村,并使人们认识到乡村人才建设是增强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类带头人促进各种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才能切实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召开各类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树立返乡创业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宣传乡村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乡村人才的奖励和表彰,扩大乡村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六、党建引领凝聚人才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后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以政治可靠、作风过硬、工作突出作为基本标准,优先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及乡村贤达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双高型”人才和“双强型”人才,选优配强乡村的“领头雁”。拓宽选拔渠道,重点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村民小组长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事业考验、让组织放心、让群众安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才各自的优势,除了人才的素养和能力,还要侧重于不同农村的需求,选派适合不同类型村的“第一书记”,以确保人才与资源达到最合理配置。作为“第一书记”,也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主动将自己的专长与特长展示给组织,根据所在单位的不同优势,科学选择自己的着力点,配合组织做好农村工作。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立足基层,要为大学生提供在农村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完善配套政策,以吸引和鼓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完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积极拓宽大学生村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为优秀高校毕业生提供用武之地,解决“引才留才”双难问题,打造乡村振兴新生代“主心骨”。
贾书丽 桑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