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是人类聚合的地方,地形有山区、平原和河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貌。同时,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温度,如热带、温带、亚热带、寒带等等,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再一个重要因素是水,水也是构筑人们居住环境的首要条件。在新型城市化以及现代建筑的要求下,我们要把探求新的现代建筑作为重要方向,即创新。
历史是个漫长的过程,开始怎样、过程怎样、后来怎样,是要靠我们及后来人的传承、转化和创新。简言之,创新之目标就是将我们的人居环境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加理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要求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因此,过去的四合院和单体建筑逐步发展成为多层高层住宅,处处大厦林立。
建筑有各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要研究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类型。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中又有医院建筑、歌剧院、商业建筑等。如交通建筑中又有高速公路、一般公路、港口、码头等等,诸如此类,形形色色。这些类型构成了建筑的大千世界,而分类的意义就是我们要认真探求各类建筑为人们更好地利用。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要重视的,自然村、城镇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建设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我国还是一个缺少能源的国家,需要得到国际上的石油援助。为此我们要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地热和太阳能等资源,能源开发是我们创新的基础。
创新的同时,我们要传承。在传承中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古井、大树、古村落、古寺庙等等,这种对文化的保护,是真正的传承,也是一种教育。
新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趋同现象,但我们追求的地区的新建筑,是在原有建筑上的一种升华,一种发扬光大。地区性越强,建筑的风格就越突出。1840 年以后,我国曾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哈尔滨成为以俄罗斯建筑风格为主的城市;青岛的许多建筑被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替代;上海则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冒险乐园,众多国家在上海建造自己的地盘,成了万国建筑博览园。这也对地区的建筑风格造成了影响。
1950 年,我进入南京大学学习,老师给我们上建筑构图课是讲新古典建筑。
历史上我们的民居有典型的地区风格,它们风格不一,与当地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如浙江、云南、福建、广东、陕西等地的民居,各具特色,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民居没有很好地传承发扬。我国有 56 个民族,他们的民居特色是我们创新的源泉。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们建筑研究所曾组织去福建武夷山等地区调查民居,并创新地设计了武夷山庄等建筑,使其成为一种新风格,被当地人们说是武夷风格。其实各地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能与时俱进,将时代发展的印迹融入其中,我们的建筑风格会更加多彩多姿。在西方建筑历史转变中,巴洛克、罗可可、新折衷主义、新古典建筑等都是十分优秀的,在历史长河中它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承(traditional)、转化(information)、创新(creation)。优秀传统是必须遵循的,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创新,所以三者应该融合统一,一以贯之。
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科技进步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建筑业的发展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建筑多为石料,所以内部可以变更,而外部仍保留现状。
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因那时有很充足的木材。古埃及多为梁柱,罗马也以梁柱为主,但也有拱券,如罗马的水道。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的可塑性增加,混凝土可以改造建筑的造型。伟大的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利层顶、卷屋檐、十字符号、厚薄不等的墙等,使建筑产生新的造型和意境,是近代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美国建筑大师设计了流水別墅,但主人们在夜间如何安睡却是问题。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仅仅吸人眼球而不顾功能是不宜提倡的,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
城市是一个由各类建筑组合的人造环境,但更要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大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附属物,如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废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国家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历史上,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建筑也会存有差距,我们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我们提出的是地区现代新建筑的思想,是希望各级政府能按照建筑的法则有序控制、保护发展,顺应自然向前进。
齐 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