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成为师生共同的名片

  • 来源:当代教育家
  • 关键字:封面,思考,诗人
  • 发布时间:2019-11-12 07:44

  《当代教育家》第七期封面人物故事《用“ 人 ”的 尺 度 丈 量 高 原 教 育“ 新 海拔”——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师成长“群相”速写》,作者张桂玲是我相识十五年的文友,她描绘出海拔三千米之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角上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我从这些陌生却又无比“熟识”的教育人的身上,读出了高原教育的热烈、丰富、精致与诗性。

  教育是什么?简单发问的背后隐藏着最厚重的生命思考。对这五个字的思考与认知,是区分教育工作者眼界与胸怀的重要标尺。当很多教育工作者依旧沉溺在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时,西宁市城中区的教育人已经在“做一些‘孩子喜欢,同时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的事儿’”。

  老师是教“人”的,不是教“书”的。 “人”是什么?高原养蚕的赵文霞用她的教育告诉我们,“人”是自信、阳光、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的快乐的学习者;吴瑞芳用她的读与写告诉我们,“人”是“对世界对生活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的生命体;张毓珍用她的“全景式数学”告诉我们,“人能够用数学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是发现真实情境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柴雨孜用她的“全课程”告诉我们,“人”是自带光芒的思考者和“天生的诗人”,是“教师一声轻轻地呼唤”便能够激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量的创奇者。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以及文化传承,但更应该看到,唯有唤醒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学习才能够真正发生。就像柴雨孜老师所思考的,教师只有竭尽全力“让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孩子”,才能让学生“生出对明天无限的向往”。这“向往”,不是“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不是“吃西餐、穿洋装、坐头等舱”,而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是灵魂的丰盈与润泽。教育可以是诗歌,可以是鲜花,可以是微笑,决不能是扭曲的灵魂、干瘪的情感、缺乏创造力的僵化的知识。

  教师的幸福从何处来?此文也引发我的这项思考。市城中区的教师们从课堂上感受到了真实的成长,我相信他们是拥有幸福感的。

  当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大潮已然兴起,中小学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以学生为中心”而朝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变革。置身于这样的变革时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绝不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句漂亮口号,而是未来社会对“人”的根本性要求。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学生单向的成长,倘若失去了教师的成长,则学生的成长往往也很难健全。西宁市城中区的教育人渴望改变,渴望进取,于是他们“走出去,请进来”,让“全景式数学”和“全课程”这些最新教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生产力。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身为读者的我们,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

  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