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业领域,催生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变革。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多领域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呈现。

  制造业城市发展现状与特点

  高端技术装备领域有所突破,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研发投入(R&D)经费逐年增多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在高端技术装备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例如,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三号系统完成部署,预示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开启全球化服务进程。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时速350公里高铁自动驾驶系统(C3+ATO)完成现场测试,高铁核心技术实现100%国产。在量子领域,中国科学家率先实现了12个超导比特量子纠缠态,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些重点领域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先的飞跃,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在创新能力上,我国先进制造业仍需全面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国目前尚需加大研发力度以增强自我供给能力,在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航空发动机、纳米级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仍需持续发力,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技术催生产业结构变革,呈现出“智能+”融合发展态势。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业领域,催生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变革。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多领域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呈现。通过与产业融合,人工智能在应用层(机器人、智慧交通、智能医療、智慧物流等)、技术层(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和基础层(传感器、AI芯片、云计算)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培养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先进制造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模式,也加快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医疗、汽车、物流等产业深入融合的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果初显。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使具有联动效应的相关产业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基本建成G60科创走廊、珠江西岸城市群以及成都城市圈等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在2018年分别达到13.90%和32.90%。同时,依托于政策支持、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正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陆续影响到周边城市和相关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品牌建设提效增速,自主品牌数量略显不足。品牌建设关乎国家的整体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自主品牌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企业品牌世界排名稳步提升,但品牌数量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201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38席,其中制造业品牌有9席;另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有21个中国品牌进入前100名,其中制造业品牌有3个分别为:华为(12位)、中国石油(33位)和中国石化(49位)。此外,参照2018年《中国各行业十大品牌》数据库展示的中国先进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十大知名品牌发现,我国现有先进制造业中的许多知名品牌均不是自主品牌,因此在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品牌的发展,我国品牌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

  环境治理投入逐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深化,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在节能减排,林业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及促进工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获得稳步推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保持在3.1%以上。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持续性推进。同时,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增长率呈现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43.0%,同比增长约80%,这说明各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先进制造业城市评价维度与体系

  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的

  评价维度

  创新能力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体现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情况与现有水平。重点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和创新载体三个方面,选取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人才培养与招引专项政策、高校及专业技术学校数量和创新载体数量等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多领域融合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主要体现各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两个方面的水平。选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数量、信息化基础环境水平、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效益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等指标进行衡量。

  经济带动性维度:先进制造业当下追寻的主要目标。主要体现各城市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先进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以及对于该城市经济拉动的能力。选取重点领域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重点领域产业集群竞争力、重点领域顶层规划及扶持政策、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基金和重点领域产业载体数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品牌质量维度: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成果推广的润滑剂。主要体现各城市对于当地龙头企业培养及知名品牌建设方面的水平。选取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中国品牌500强企业数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等指标进行衡量。

  第三梯队:第25至50名,包括郑州、徐州、珠海、惠州、湖州、台州、哈尔滨、淮安、沈阳、嘉兴、温州、南通、金华、中山等26个城市,平均分数为42.1。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的部分省份和中部、东北地区城市群,制造业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城市。

  第一梯队: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群规模化。第一梯队城市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在各维度的评价指标上均高于平均水平。依托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使其在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品牌质量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由于一线城市率先进行智能化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对其邻近地区产业链的构建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使得一线城市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军。

  第二梯队:个别领域具有优势,集群规模较小。第二梯队城市产业集群规模和种类相对较小,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前50城市的平均水平。凭借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及品牌培育计划的深入开展,城市在創新能力和品牌质量上领先前50城市分别为13.9%和15.6%,但较上年的16%略有下降,说明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另外,在多领域融合和经济带动维度领先优势较小,主要原因是其产业链尚不完善,“两化融合”及经济带动性仍有上升空间。这部分城市,发展水平较好,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梯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潜力较大。第三梯队城市制造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皆低于前50城市的平均水平,且在创新能力和品牌质量维度差距较大。这说明本梯队城市相较于较高梯队城市缺乏相应的产业人才,并且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尚处于承接沿海发达城市产业转移阶段。同时,这些城市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及土地成本较低等因素,其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将逐渐缩小与其他梯队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集约维度,第二、第三梯队之间并未拉开差距,说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制造业在绿色发展方面水平相当,仍需较大进步空间。

  先进制造城市发展趋势与展望

  “后数字化”技术引领智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消费体验。以分布式记账、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量子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后数字化”技术将促使制造型企业开启经营和技术领域的数字化新时代,促进智能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桥梁,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实现更高效率、更加个性化的生产制造活动。未来的消费者将被赋予技术身份与企业实现数据互动,帮助企业创造个性化产品,获得智能化服务。此外,借助于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制造型企业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迅速调整生产环节,进而可以实现面向消费者个体的极速柔性生产。展望未来,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部分,在获得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数据反馈,实现消费体验升级。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将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促进智能经济应用推广, 使消费者享有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5G应用重构制造新模式新场景,加速产业融合进程。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实现高水平发展。随着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实现人与机器设备之间高效的交互。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5G应用场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不断推进将催生例如“数字孪生”“建模仿真技术”等在工业体系中的实现,进而对生产环境中不同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检测,使制造企业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还能开展传输和分析活动,从而选择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赛迪顾问预测:2020—2025年,5G直接拉动的物联网连接规模将累计达到124.5亿元。庞大的用户数量和连接形态将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形态边界逐渐模糊,且实现相互融合,进而演变成“制造+服务”“服务+制造”的新兴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助力产业集群建设,“1+N”型协作机制将重塑经济共同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先进制造业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产业形态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具有区位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得到快速发展。未来,跨区域、多部门参与的“1+N”型协作机制将打破制度和资金壁垒,形成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为创新动力,以“政府—市场”协调机制为框架,以金融机构为支撑的网络形态。集群内企业通过引入“1+N”型协作机制实现相互配合,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其生产制造活动,这将改变原有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实现集群内参与者的合作共赢。

  品牌建设的重心发生转移,培养品牌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发展趋势。随着品牌培育计划的持续推进,我国将出现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品牌建设的重心将转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为用户带来独特的品牌价值体验。同时,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明确自身品牌的核心使命以及在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价值观和产品理念的树立,更加注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品牌效应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通过品牌体验价值的提升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共识。

  环保理念贯穿生产制造全环节,绿色生态链构建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将不再满足于实用性,更加追求环境友好型的高效节能产品。因此,具有绿色低碳、可实现产品循环利用等特性的先进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借助于绿色材料的发展,节能提效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绿色观念的日益深化,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和报废处理的绿色制造理念将成为先进制造业追求的发展标杆。绿色生态链的构建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实现最小化的环境影响及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