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大佛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彌勒,痛苦,重修
  • 发布时间:2019-12-01 08:20

  彌勒信仰於公元四世紀傳入中國後,隨着《彌勒三經》的先後翻譯成漢文,彌勒信仰日盛,人們嚮往「一種七收、樹上生衣、路不拾遺、衣不閉戶、人壽八萬四千歲」的彌勒世界。南北朝以來,在中國廣大地區,彌勒造像極為普遍。敦煌莫高窟(圖1)北涼、北魏、北周等洞窟中均塑有許多彌勒佛像,其中以第96窟 (初唐)的北大像和第130窟 (盛唐)(圖2)的南大像最為顯著。

  第96窟塑有一尊倚坐的彌勒大佛像,高35.5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坐佛,因此該窟亦被稱為「大佛殿」。大佛像倚山而鑿,石胎泥塑,像外建起包括窟頂的木構窟檐。其具體做法是:先在崖壁上鑿刻成大體的石胎輪廓,然後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後用色料着彩。大佛作倚坐之勢,兩腿自然下垂,兩腳着地,雙手支在腿上,目光下垂,高大威嚴,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和威力。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為眾生拔除痛苦;左手平伸作與願印,意為滿足眾生的願望。五代以後,因莫高窟地震,此窟壁畫盡毁,窟檐倒塌。由於原佛像為依崖鑿成的石胎,沒有受過巨大的破壞,所以其身材比例,坐勢姿態,還保持了唐朝的風貌。1928年重修窟前木構建築袈裟,並在袈裟垂裾邊沿繪上清式雲龍紋。1987年,敦煌研究院曾對佛像的雙手進行了重修。

  莫高窟第130窟開鑿於盛唐時期,因其位於第96窟「北大像」之南,故又稱「南大像」。佛像高約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據敦煌文書資料判斷,此窟始鑿於盛唐開元九年之後,建成應是天寶年間,前後費時二十多年。

  南大像為善跏坐彌勒像,高26米。雄偉的佛身倚崖而坐,雙腿下垂,兩腳着地,左手撫膝,輕柔自然,右腿上置經書,右手施無畏印,肘倚在經書上,佛頭微俯,雙眼微合俯視,神情莊嚴而略含笑意。大佛像除了右手經過宋代重修,佛身其他部位都是唐代的原作。總體來說,南大像氣勢雄偉,神態可親,在宏大的氣勢中不失細膩。

  莫高窟現存的這兩尊唐代彌勒大佛,反映了當時彌勒信仰的流行。彌勒大佛最早出現於印度的西北地區,約公元四至五世紀 (即貴霜王朝中期);在《法顯傳》、《名僧傳》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中國古代也有造彌勒大佛的風氣,現存可見彌勒大像多尊,如浙江新昌大佛 (南齊,16米)、河南浚縣大佛 (後趙,27米),甘肅天水麥積山大佛 (北魏,15米)、榆林窟第6窟大佛(宋,24米),甘肅炳靈寺大佛 (唐,27米)、天梯山大佛 (晚唐,26米)、寧夏須彌山大佛 (唐,20米),與及四川樂山大佛 (唐,71米)等。這些大佛均屬彌勒下生的倚坐像。

  彌勒信仰流行的年代,除了倚坐像之外,交腳彌勒菩薩和思維菩薩的塑造亦十分普遍。有關交腳彌勒的介紹,讀者可參考《中國旅遊》第458期《彌勒菩薩在敦煌 (一)》一文。思維菩薩的造像則反映了彌勒菩薩在思慮決疑時的神態:俯首下視,右手支頤,左足下垂,右足靠在左膝上,呈半跏思維態。彌勒菩薩半跏思維像的塑造,在日本和韓國亦很普遍,其中有珍品還分別被列為日本國寶第一號和韓國國寶第78號。

  1.莫高窟第96窟,窟前木建構在1939年重新修建成九層的木樓閣,「九層樓」已成為莫高窟的象徵╱2.第130窟內塑倚坐彌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因位於第96窟「北大像」之南,因此早在唐代文獻中已為其稱為「南大像」╱3.「南大像」頭部微俯,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神情莊重慈祥。匠師在塑造這尊大佛時,有意放大了頭部,佛像通高26米,僅佛頭就達7米,超出了人體的正常比例。這就解决了禮佛者仰視大佛所造成的頭小體大的視差,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

  李焯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