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

  纵观历史,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者总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傲视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制造业实力的强弱决定了一国的兴衰。制造业兴,则国兴;制造业强,则国强。

  风雨飘摇的战乱中国不可能提供实现工业化大国愿景的现实基础。因而,中国真正走上大规模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始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努力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初步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务实的试验性渐进改革摸索出了适合国情的工业化诀窍:引进和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低端制造业满足内需,用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外汇和先进的工业装备,实行从传统重工业到轻工业,再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逐步推进的产业升级政策。

  依靠投资扩张和出口贸易,中国的制造业和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到1999 年,中国已经成为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世界最大生产国。随着2001 年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急剧扩大。中国抓住了在全球化分工浪潮中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地区转移的机遇。大量外资涌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汇聚了一大批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企业,标有“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纺织、电子信息及电气机械等大批工业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海外。

  强大的代工(OEM)能力让中国逐渐从美国手中接过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全球的船舶、高速列车、机器人、化纤、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等制造生产,大部分都在中国进行。2010 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用了60 年时间,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上,快速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 年工业化历程的绝大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大幅度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制造业的强大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这只是中国崛起的第一步。中国制造仍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还不够畅通。尤其是在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上,仍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主体只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另一方面,当“中国制造”淹没在全球化分工的浪潮中,中国价廉物美的出口产品不断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重新推行“回岸制造”战略,中国经济出现“刘易斯拐点”,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挑战。

  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完成工业化使命则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的突破,是中国崛起的重中之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