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优化,发展,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2-08 13:18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已初步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加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认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二是发挥大湾区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三是补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充沛的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相较于世界一流湾区仍有较大差距。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一流湾区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现状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大湾区整体以服务经济为主,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1.5∶35.8∶62.7调整为2017年的1.2∶32.7∶66.1,第二产业占比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在城市层面,香港、澳门以第三产业为主,三产占比均在90%以上;广州、深圳呈现典型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突出;东莞、珠海、江门、中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相差不大;惠州、佛山、肇庆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从工业结构看,大湾区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深珠惠莞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2011—2018 年,大湾区主要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深圳、珠海、惠州、东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9%、8.1%、9.7%和16.6%。2018 年,四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7.3%、29.3%、40.4%和3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4、15.4、26.5 和25 个百分点。其中,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逐渐形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为代表,重点推进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肇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正在加紧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
从服务业结构看,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港粤深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显著。2011—2017年,大湾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稳步上升,其中,广州、深圳、中山分别提高6.4、3.4、4 个百分点。2017年,香港、广州、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为59.1%、46.5%、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2、19.6、12.8 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香港金融业、租赁及商用服务业发达,占GDP 比重分别为17.5%、10.5%;广州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占比较高,分别为14.7%、9.1%;深圳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占比位列前位,分别为13%、10.5%。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尚存优化空间,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粤港澳大湾区虽已初步形成规模较庞大、结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尚未充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湾区内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从“2018 年汤森路透全球百强创新企业排名”看,粤港澳大湾区仅有华为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入选,同期,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分别入选20家、8家、5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大湾区产业陷入“低端困局”,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仅为旧金山湾区的1/5、纽约湾区的2/7、东京湾区的1/2。
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城市分化态势明显。近年来,虽然深圳、惠州、东莞等城市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从工业增速看,2011—2018年,深圳、惠州、东莞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3%、8.0%、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4、5.1个百分点;佛山、江门、肇庆则分别为2.1%、-0.6%、2.5%。从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看,2011—2018 年,深圳、惠州、东莞分别提升10.5、4.7、10个百分点,呈现出强者更强的态势;江门、佛山仅提升3.7、2.3个百分点,2018年占比分别低于全国水平4.6、5.8个百分点;肇庆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足。大湾区部分内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供给总量不足,而且发展质量不高。2017年,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5.4%、17.9%、16.2%和17.9%,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10、11.7和10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仍以批发零售业为主,金融、信息服务、租赁及商用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将导致制造企业在寻求外部服务支撑时,面临服务外包“求而不得”的困境。《广东省生产性服务高增长趋势研究》认为,广东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配套比应为1∶0.7,而目前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有效供给不足3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建议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粤港澳大湾区地跨不同经济体制,经济外向程度高,是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将粤港澳联合创新区和科技产业园建设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大湾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体系的技术含量,加速高端产品进驻国际市场的步伐。另一方面,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努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质量优的跨国公司,走好产品升级到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带动大湾区上下游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发挥大湾区增长极辐射效应,促进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动是促进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应借力广州和深圳创新研发资源,发挥惠州和东莞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优势,强化港澳金融、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加速构建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的湾区经济体。具体看,以深圳為中心,进一步巩固东莞、惠州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广州、佛山装备制造业向肇庆转移扩散,带动肇庆产业转型;以珠海为中心,引导中山、江门传统机械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补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看,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应加快建立大湾区科技服务体系,设立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围绕制造企业的共性生产性服务需求,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在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同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打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王曼 陈笑天 念沛豪 谢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