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 来源:时代人物
  • 关键字:中国,文化,渴求
  • 发布时间:2019-12-12 08:28

  继中国诗词大会以后,又_轮诗词热在2018年的新年期间,随着央视一个古诗新唱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播出而涌起。传统文化的火热,在另一片一向无人问津的文博领域,也因国家宝藏的播出而引发全民热逛博物馆潮。我们欣喜的看到,传统文化的沃土又一次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节目热播背后,原因有:1.节目本身制作优良,内容精而且深入浅出、质量优,拍摄精美,形式新颖不单调。2.名人助阵,影响力大、号召力强。3.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正处于渴求、文化自信正在崛起的时期,节目输送出来的文化精神正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中华古典诗词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和思想资源,挖掘其精华、传承其精髓,发扬其价值,古为今用,古为新用,对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化、育化作用,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集聚了生活哲理,起着道德育人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源泉,应该得到高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正是“詩词热”“文博热”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的地方。

  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生活哲理引导学生为人处世。“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启示着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启示着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闪烁智慧光芒的古典诗词的诗性引导,可以丰富想象力,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

  审美意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专注于发现美、创造美,减少了无所事事、消极颓废、吵架打架等不良行为。“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从《诗经》中向人们款款走来,带着诗词特有的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走入了每一个国人的内心。大学生在美的意境去品味、去赏析,无形中心境会发生变化,人会变得积极,热爱生活、追逐情趣。

  诵读诗词可宣泄和释放不良情绪的负能量,调整心理,使身心酣畅。“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诗词中寄情,在诗词中得到心灵安慰,人的孤独感和挫败感会减轻;积极的诗词能够起到振奋的作用,重新树立起人的精神和动力。

  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精华、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对于树立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也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加强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传统文化大热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借助这阵“好风”,思考如何加强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层楼。个人认为,可以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分量、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开展。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校园文化活动起着活动育人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观、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应该起到引领方向、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富于教育意义的作用。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结合当今大学生的特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加强创新,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例如,高校可以增加诗词大会、朗读会、分享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在传统节日举办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在新年联欢会中加入传统元素和氛围等,开拓传统文化领域的活动空间,增加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追崇传统文化的氛围。

  增加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分量。如引进、丰富经典阅读书目,重视经典名著阅读的效果,精读深读。以郑州工商学院为例,设有经典名著阅读课程,作为必修课,每学期读完2-3本经典名著,期末进行考试,以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如《傅雷家书》通过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书信方式,既充满了一个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也细数了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还能唤起当今大学生对书信的重视和尊重。高校在注重专业教育时,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应和时代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需求,更多的增开经典阅读等课程和教学内容,此举既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

  如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各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文化底蕴、立足办学定位和特色,开设有高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和其他课程执行同样的教学标准,此举无疑会给本校增加几分亮色和魅力,增加学生的爱校情感,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大有裨益。各个院系甚至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针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开设古筝、茶艺类课程。

  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功底以及授课水平,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深入浅出的讲解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无疑是非常高的。目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高校尚不多,成熟的案例不多,可参考和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对于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挑战也就更大。传统文化的精神除了在课堂得以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气质都是体现的窗口,这就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多途径的加强学习,高校也应整合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快的提高。

  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方式。95后甚至00后的青少年拥有着活跃的思维,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本身就注定了是古老的文化,古老的东西要想在现代社会拥有生命力,对这些年轻的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需要有所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让古老的东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利用新媒体构建QQ群、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喜马拉雅听书、知乎、豆瓣、论坛等,制作网络微课,扩大教育受众面。教师、辅导员在新媒体潜心“耕耘”用文字和视频如在微信公众号推文、在喜马拉雅听书中诵读经典、在知乎回答话题等,传授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习总书记说过,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最好的切入点,也是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特点、围绕以德育人、加强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到更高的层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刘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