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与葡萄酒的中国故事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杨梅酒,苹果酒,猕猴桃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2-16 18:03
葡萄酒,洋酒一大主力,也是西方文化象征物之一???。许多人认为此酒高雅脱俗,不同于其他酒类,结果造成进口葡萄酒价格猛涨,与此同时,假货泛滥,比如“1982年的拉菲”。
葡萄酒是不是比其他酒类高雅脱俗暂且放在一边。这里来说说葡萄酒的洋酒身份是否成立。
一
葡萄酒,顾名思义,以葡萄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在酒的世界中,它属于果酒,同类还有杨梅酒、苹果酒、猕猴桃酒等。
但名气都远不及它。
因为葡萄自带特异属性—充足的糖分令其可以在极其自然的条件下就“自动”与空气中、果皮上的酵母菌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分解出酒精,变成葡萄酒。
换句话说,许多掉在山沟、林中的葡萄,都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葡萄酒。其他水果也有这本事,但成功率远不及葡萄,腐烂率倒是挺高。
而当人类在不经意间把采来的葡萄储存在罐子中,十天半月后,惊喜地发现这东西变成了散发着醉人香气的液体,葡萄酒的历史也就此开始了。
按照诸多学者的研究,最早这样做的,为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主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曾出现过多个繁荣的王朝。两条大河泛滥的洪水造就了肥沃的土壤,再加上湿润潮热多日照的气候,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人类世界的重要农作物的人工种植都源于此。
比如葡萄。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需要加以修正—两河流域为葡萄的起源地之一。除此之外,中华大地上也早有葡萄在野蛮生长,靠近两河流域文明的西亚地区的葡萄也不少。
但最早有意识地将葡萄塞到罐子里面“闷”成酒,乃至形成一种产业的,很可能是两河流域古文明时期的人们。
原因很简单。那里的葡萄种植区域与其文明的权力核心区域相重叠,美味的葡萄酒势必会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继而下令推广发展。
反观中国,其早期文明的权力核心区域在西北和中原,这些地方在当时是不产葡萄的。中国的葡萄原生地主要在今天的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两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6世纪为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所征服,200来年后又落入来自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手中,文明的香火就此中断。
但那里的葡萄与葡萄酒倒没有因此消失。
国家兴亡之间,葡萄与葡萄酒随着商人与士兵的步伐,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二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葡萄与葡萄酒来到了西域。那里的土壤与气候极其适宜这种水果生长,所酿之酒也是非常美味。当时与西域最为接近的是秦国,其国君可能就已经品尝到了西域葡萄酒,只不过没让史官记录下来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之前就陆陆续续开始收集编纂成书的《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葡萄的记载,比如有一首《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这个葛藟就是一种葡萄科植物。
从诗文分析,这种长于河边的“葡萄”为野生状态,并未演化到人工种植,更遑论用来酿酒。本文以下所指葡萄,都为从两河流域传来的异国之物。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汉武帝经略西域,葡萄与葡萄酒开始传入内地。一说到此事,张骞又不可避免地被“牵连”进来,关于他的植物学疑案实在太多,葡萄也是其中之一。
而不论是否是张骞将葡萄和葡萄酒自西域传入内地,这两种东西自汉武帝时代起,便成为权贵追捧的珍品。
之所以成为珍品,就在于引其传入的努力未有太大收获。
葡萄或许种植了一些,但葡萄酒则迟迟未能实现“本土化”。目前尚无史料或考古证据证明汉武帝时代内地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即便有,也应该不甚成功。因为按史料记载,直到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内地所饮用的葡萄酒,几乎都来自西域。
如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孟佗的豪强,以来自西域的一批葡萄酒—20升左右,约相当于现在27瓶葡萄酒—贿赂大宦官张让,竟换得凉州刺史之职。一州之刺史为东汉省一级高官,天下不过13个,这番交易或许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但葡萄酒的诱惑力也可见一斑。这种诱惑力又与其稀缺度成正比,若内地已经大量种植、广泛酿造,西域葡萄酒还能有这用处?
三
到了唐朝,事情有所变化。这个强盛的王朝长期牢牢掌控着西域,大量输入来自远方的物产、文化与技术,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也于此时在内地推广开来。
这当然离不开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如唐太宗,他将来自西域的优良葡萄品种种植于长安城中的皇家植物园,并将种子散给群臣,又自学西域葡萄酒酿造之法,还加以改良,创制出8种风味的新产品。
一代天骄就是与众不同。
以直谏而闻名的魏征同时也是葡萄酒酿造大师,他创制了两种新产品,名为醽淥、翠涛,其特点是能长久保鲜,放在铜制容器中,10年之后取饮还鲜美如初。
知识分子群体也对葡萄和葡萄酒极为追捧,在那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笔下,出现了许多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篇章,比如那首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比如李白的《襄阳歌》: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这些唐代诗人所言的葡萄与葡萄酒,有一部分仍来自西域,更多的则产自内地。唐朝时期,除了今广东、广西以外,其他地方都已有葡萄种植,规模上则以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比较突出,这些地方也有十分可观的葡萄酒酿造业。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乱世,虽对社会与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业却并未因此衰落,而是继续在南北各地欣欣向荣,特别是此前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的江南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发展极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种植技术与酿酒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四
到了经济与科技更加发达的两宋时期,葡萄与葡萄酒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商品,不止专供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也能享用。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取得许多突破,除了历史悠久的自然酿造“闷”成葡萄酒外,还有了运用白酒酿造技术的新产品,以及将葡萄与谷物混合酿造而成的“葡萄味米酒”。
两宋之后的元朝,葡萄与葡萄酒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元朝统治阶层对葡萄与葡萄酒很是喜爱,在这种风尚之下,葡萄的种植面积和葡萄酒的产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葡萄与葡萄酒的大众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因为官方在对其他酒类征税的同时,唯独不对葡萄酒征税,这对民间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造成了强有力的刺激。
然后到了明朝。
葡萄与葡萄酒开始步入寒冬。
其主要原因,倒并非官方有意打压,而是官方有意放開了酒禁,令其他酒类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中国古代酒史上的一次高峰。葡萄酒在其他新兴酒类的冲击下大受影响,连带着葡萄种植业也开始衰退。
到了清朝,葡萄酒已再度远离平民百姓,回到了权贵们的杯中,甚至权贵们都对这种酒陌生起来,很少品尝。葡萄的主要种植区域也不断缩小,限于新疆、山西等地。
自明清时期开始,就再未有关于葡萄酒新产品的记载,其酿造业应该还在继续,但产量不会大到哪儿去,工艺上的改良也陷入停滞。
直到西洋文明强势侵入,在炮舰的威慑下,各种西洋物品来到中华大地,国人才得以接触到阔别已久的葡萄酒,并在西洋文明的影响下,将之与“高雅”联系起来,认为那是洋人喝的洋酒,比中华自产的“土酒”高级得多。
1892年,有官员、商人、华侨等多种身份的清末巨富张弼士,耗巨资300万两白银,在山东烟台创办了一家葡萄酒工厂,以西洋技术酿造葡萄酒,沉寂许久的中华葡萄酒业才开始复兴。
现在来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
葡萄酒是洋酒吗?
在2500余年前,是;在那之后,洋酒的“洋”字,就应该去掉了。
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