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艺术包围

  • 来源:安邸AD
  • 关键字:相融,思考,收藏
  • 发布时间:2019-12-27 18:13

  自然与艺术,常常是交织相融、无法割裂的词组,前者关乎花鸟鱼虫、星辰大海,后者关乎爱恨表达、宇宙万象。步入Lily的家,自然与艺术,以带着些许生活滋味的幽默方式,自成一幅凝聚了田园风光与都市感的好风景:院子里养的鸡、鸭,偶尔会被孩子们“请”进屋,它们也得以一睹艺术的“芳容”;一池子金鱼自在地在户外水池中的装置作品间游来游去。家中的氛围,既感性松弛,又理性深远,这也一如Lily这些年的收藏体会,她会感性地去挑选那些真正打动她、感染到她的艺术品,亦会用理性的方式去做调研,了解每件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某种思考。

  Lily成长在一个极有艺术养分的家庭,父母都爱画画,她中学时代便前往美国上学,尽管大学所学专业和艺术不沾边,但画画始终是陪伴她年少岁月的内心归处。从喜爱画画到收藏艺术,对她来说,既是成长与生活的累积,也是个人情趣的顺理成章。她笑说:“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只是喜欢画画,画得还不错,但跟真正有艺术天分的人比相距甚远。但对艺术的喜爱,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回国之后,她辞去曾经极为忙碌的工作,开始真正有时间去看展览,静下心来欣赏好作品,又恰因装修房子的契机,开始收藏艺术品,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Lily说自己一直从直觉出发,非常感性地收藏。“我还记得收的第一件作品,在干净的画面上有一个很小的电线塔,莫名让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后来她才了解到这件作品出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波兰艺术家Wilhelm Sasnal。”我收藏的作品,很多来自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初的艺术家,我会觉得跟我自身的成长有某种关联。”尽管挑选作品时从感性出发,但她的整个收藏过程却是理性而平稳的。“我好像从来没有特别痴迷或是疯狂、一下子要买很多件作品的时刻。我觉得不管是收藏还是对艺术的热爱,都像是长跑,是一条延展的长线,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收藏到老。”

  Lily的家是一番被艺术包围的好风景。对她来说,每日零距离地凝望、欣赏家中的艺术品,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一种提醒,让她不断思考着变化的世界。

  AD:每天都会与家中的艺术品互动、神交,它不仅是展示,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带给你的作用是什么?持续收藏的热情和动力来自哪里?

  Lily:每天和艺术品互动,不仅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提醒,让我不断地思考变化着的世界。持续收藏的动力来自于我对艺术这种表达形式的热爱,它带给人的,不仅是审美上的体验,而且艺术作品背后折射和蕴含着很多观念,这种表达的方式是我喜欢的。它与人们通过读一篇文章、新闻那种相对直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是不同的。

  AD:你偏好哪一类的艺术品,会怎么看待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Lily:我喜欢偏观念的作品,不管是架上作品还是装置、影像作品,首先要符合我的审美,它是好看的,但这个“好看”并不代表漂亮,而是有深度、有思考的;其次,我很在意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不是能打动我。我刚开始收藏的时候,也会关注作品的价格和艺术家的名气,但现在不太关注价格因素了,因为我的收藏是一种爱好,而不是把艺术品当成工具,靠升值来赚钱。

  AD:当不同国家艺术家的作品,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共处一室时,如何调和气氛,让艺术品的气场不冲突?

  Lily:其实没有太多规则,依据个人的审美,作品的颜色、气场,自身所传达的观念,与空间功能的使用有没有冲突,是感性的选择过程,也是不断调试的过程。在为家中的不同空间搭配艺术品时,我也经历过不断的尝试,比如之前也看好了一些画,打算摆在家中某个位置,结果运到家里后,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不同,因为光线、观看距离和角度,都会影响艺术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作品的寓意和空间的功能有一定关联性,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摆在环境中的作品,能给我带来一些思考和影响。

  Tips:Lily的艺术收藏建议

  最初就是要多看好的作品,逛一逛知名的艺术博览会,看到大量的作品,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和其他的收藏爱好者一起讨论也很重要,互相探讨和分享,为什么喜欢和不喜欢一件作品,我觉得这种思想上的碰撞,都是学习的过程,也会带给你新的启发。另外,配合展览读文献,也是提升艺术鉴赏力的方式。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位艺术家,去参观艺术家工作室,看艺术家个展,是最好的途径。

  “藝术品的寓意和空间的功能要有关联性,光线、观看距离和角度,也都决定着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是否合适。”

  住在1930年代的上海老洋房里,珠宝设计师何超球将自己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装点其中,让艺术与艺术产生叠撞和对话,不亚于在家策展。

  Boris Shiu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