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失范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 来源:新教育论坛
  •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语言,规范
  • 发布时间:2020-01-06 22:34

  摘要:在“双微时代”下,“火星文”、“萌新文”等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90 后、00 后群体,尤其是渗透到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语言交流方式。网络语言在增强语言表现力与丰富现代汉语的同时,其在传播中出现了语法规则、书写、内容等方面失范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文字、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等。由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积极采取引导策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语言;规范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创新性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内容、新词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如:“酱油”、“你懂得”等。同时,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进化和更新功能。在时代的潮流中,优秀的网络语言被保留下来,不良的网络语言被淘汰。年轻大学生追求个性的新颖性和张扬性,与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高度一致。95 后和 00 后的大学生是校园的主力军。年轻的大学生总是对新事物感到好奇。这种心理暗示对虚构空间的表现为:喜欢用大量有趣、新颖的变异语言来表现个性。目前,网络监管还存在一些不足。网络空间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它为网络语言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简明性

  在输入法方面至今没有一款高效又简单的输入法可以让不同的问题接受,缓慢的输入法无法满足飞速的网络发展导致的快速传播情绪的欲望。因此,网络语言的目的是让对方快速看懂即可,在表达上追求文字的便捷性以及句式的单一性。例如:ahba(爱或不爱)、2333(啊哈哈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网络语言而言,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使之更加追求高效、简洁。

  (三)形象性

  网络交际中,网民通过使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组合而成各种有趣形象的表情,如:“@一@”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同时一些形象贴切的网络词汇也孕育而生,如:“爱老虎油”代表“我爱你”等。通过符号、表情动画等的使用,让原本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鲜活。同时,具有“表情”的文字更深受网民喜爱。

  (四)一定的粗俗性

  很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具有满满的正能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TMD ”;,发现相关结果有 3,190,000 个。与“有钱人终成眷属”相关结果有 1,200,000 个。如果不加以控制,肯定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失范的表现

  (一)错别字泛滥

  网络交流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交流形式,其过程不受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追求新颖、独特的青年一代为了表达个性或提高打字交流速度,在进行网络交际时经常使用一些字或词的谐音表达,造成某些错别字词在网络、媒体广泛传播盛行,其受推崇程度大有压倒规范字词的趋势。例如:“小公举”(小公主)、“有木有”(有没有)、“霉女”(美女)、“灰常开森”(非常开心)、“偶来了”(我来了)、“肿么办”(怎么办)、“粗去”(出去)等己被社会大众广为接受。这些书写不规范的网络新词不但降低了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而且容易使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语言认知产生偏差,削弱其追求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

  (二)曲解语义

  由于对语言缺乏辨识度,大学生会利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对某些词语进行无限制的创造,产出一些与原词意思毫无关联或与原词的感情色彩相背离的新词,给正常的沟通和理解造成障碍。例如,作为有益于健康的词语“蛋白质”现在被标记为“愚蠢,白痴,紧张”的负面含义,而在传统小说中具有否定意思的“白骨精”现在被标记为“白领,骨干,精英”。这些偏离规范表达、畸形变异的网络新词破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令众多读者匪夷所思,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写作中,若不进行正向疏导纠正,会对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文化意识造成冲击,同时使大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发生变质。

  (三)语法失范

  在大学生创造传播的网络语言中,还有一部分表达背叛了传统的语法规则,造成汉语语法规则使用的混淆。如:“Q 我吧”、“巨划算”、“非常苹果”等。以“非常苹果”为例。“Apple”是名词,“非常”作为副词通常会修饰形容词。不能作为名词“苹果”的修饰词。类似颠覆传统语法的表达违背了正常的构词规律,不利于大学生一代传承发扬规范的语言文字。

  (四)道德失范

  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不文明的低俗语言更容易在网络世界中发展泛滥。部分大学生通过不道德的网络语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压力进行宣泄,通过网络随意进行谩骂或人身攻击。有些网络语言内容极其低俗轻薄,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礼貌用语稍加修改翻版,与校园文明极不相容。例如,不少大学生习惯于使用低俗词汇的拼音首字母或谐音在网络上进行交际,尽管较之直接的谩骂语更加隐晦、间接,但是长期任其在网络等媒体传播必将影响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及和谐文明校园的建立。目前此类不文明的粗俗用语己被新华社禁用。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1、低俗网络语言影响学生价值观

  网络语言似乎“短而快”,但它包含许多色情、暴力和其他口头术语。对于没有深入参与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这些语言快速且通用,很难判断它是粗俗还是优雅,学生团体很容易模仿。

  2、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与网络语言的多样化相比,虽然主流文化具有深度积累但相对较弱的多样性,虽然沟通性强,但沟通的及时性较弱,虽然整合程度高但个性较弱。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以 95、00 后为主体,多元化的网络语言将使其对中华主流文化的接受度大大降低。

  3、网络语言可能会切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桥梁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习惯。许多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在与教育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中的自我表达,如“火星人”。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影响,教育者的话语使用习惯倾向于使用正统、讲道、知识和理想化的语言范式,这很容易使“火星语”的语义在理解过程中进行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偏离大学生的实际思维,从而减少了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4、削弱了大学生学习规范的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

  失范的网络语言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中,弱化了其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例如,受网络上谐音流行词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诸如“斑竹”、“大虾”之类的错别字表达习以为常,并将其运用到作文等书面表达中。类似不受语法规则、语义规范和标准约束,或内容不文明、逻辑表达含混不清的网络语言降低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美感的感悟与鉴赏能力。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便于第一时间捕捉学生的思想异动

  在自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同网络密不可分。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他们心情的起伏经常会更新到 QQ 签名、聊天、微信等媒介,并大多采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如“只要我的手机有电,我的寂寞就永远追不上我”、“期末考试来了,我是该复习,还是该复习呢”这些表达虽然多是带有情绪化倾向,却是学生最真切的心理异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要能沉到网络中,读懂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符号,就掌握了做学生工作的先机,知彼方能“对症用药”。

  2、便于同学师生平等交流

  网络环境下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关系。教育者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是了解、理解网络言行方式的,网络语言的巧妙运用恰好能达到这种效果。

  3、便于正确引导校园舆论方向

  自媒体时代,很多舆论热点事件、网络舆情都是先经过网络曝光,后经网民自由讨论、评论后呈几何级数发酵成网络舆论、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首先掌握并熟练运用网络语言才能正确引导、引领校园文化舆论方向,牢牢占领校园舆论高地,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

  4、助力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养成

  只有通过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新时代下教育创新的新要求。在网络语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得到合理的指导。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受到多语言词汇、幽默表达和前卫概念的追捧,激发了大学生的非常规性、追求创作的积极性和动力,进而提高创新性思维。

  四、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会话和网络语言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外观,本质和优缺点。

  其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非标准使用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从源头上帮助大学生明晰的意识到网络语言暴力的表象和潜在危害。

  最后,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也是日常规范语言的衍生和延伸,它是语言文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与正统语言隔离开来的。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媒体素养

  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学校应通过建立计算机必修和辅修课程,以及开展计算机技能讲座,普及和加强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也体现在能够独立思考和区分复杂的网络信息,积极运用合理的网络语言传递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真正成为自媒体规范网络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承者。

  (三)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力度

  通过校园网管理部门与学生工作者的协同合作,加强对官方论坛和大学生人气聊天工具的监督,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控制,积极的网络将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筛选,屏蔽粗俗网络语言,优化校园网生态。同时,积极树立典型,建立和完善学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调动学生党员和班组的力量,组建校园舆论指导小组,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形象,而且通过发帖、灌水、评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论热点的关注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同时,实施网络实名制,提高使用网络的规范性。提高校园整体文明建设,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系统以强制性规范网络用语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小众.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8).

  [2]冯畅.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5).

  [3]李静.网络语言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河南大学 , 2014,(5)

  [4]张建利,王因,李羽佳,高小众. 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成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

  [5]李军政,张建,王德良.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运用[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8).

  [6]吕璀璀,宋英杰.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失范及规范策略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4).

  [7]刘斌. 网络语言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5).

  作者简介:赵强(1980-),男,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2015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 2018 年学生工作项目,编号:2018-GR-37。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赵 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