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面具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宋元时期,面具,神秘
  • 发布时间:2020-03-04 22:39

  宋元时期,我国民俗文化迅速发展,百姓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娱乐至上”的社会需求使得面具从宫廷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戏剧的道具之一。比如源于“军傩”的贵州安顺地戏,在其特有的“屯堡文化”浸润中,造就出美妙绝伦的木雕面具。截林、剖半、出坯、白面、上彩……安顺面具经过多道工序才得以制成。写实与想象兼具,真率与粗犷并存,至今人们还喜欢戴着面具再现朱元璋平定战乱时的场景,当地人忠厚神勇的精神就此传承下去。

  而在西方悲剧艺术中,面具作为常用道具很容易唤起观众的认同感,使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情感得以净化。《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主人公俄狄浦斯从出生起便被可怕的诅咒所笼罩,他一度与命运抗争,却终究无法摆脱宿命,最后戳瞎双眼,走上自我放逐之路。据说在早期舞台上,演员会佩戴类似古代盔甲的金属面具,传达主人公坚忍不屈的品格。

  日本歌剧版《俄狄浦斯王》中,演员把面具像王冠一样置于头顶,使面具与面部同时展现给观众,从而塑造出不甘命运摆布的“巨人”形象。李六乙执导的中国版本中,男歌队佩戴着白色面具,其灵感源于春秋时代的陶俑。演员戴上它后,表情弱而不虚,眼角、嘴角处的微小变化传达着难以言说的神秘。

  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即兴戏剧,一度是人们表现反对神权压迫、追求人生乐趣的载体。剧中的各种面具对应着相对固定的角色类型。比如鹰钩酒糟鼻加小胡子代表贪婪吝啬的老头儿,请客时只抓一只野猫熬汤;长鼻子加艳丽的红嘴唇代表机灵古怪的孩子,他们常像提线木偶那样活蹦乱跳;没有什么表情的白色面具代表懒惰又可怜的女仆,她在剧中总是莫名地爬起或跌倒……面具蕴藏着多种多样的人性色彩。

  作为日本古老的传统艺能之一,“能乐”基本围绕缅怀先贤、追忆往昔等情节展开,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舞台艺术,能乐面具表现的便是人死后的灵魂形象。表演经典剧目《葵之上》并非易事,据说能乐面具给眼睛留出的位置非常窄,演员表达情绪时颇有难度,而观众欣赏能乐也是个技术活儿,从“无表情”里捕捉表情可没那么容易。

  在我国乃至世界戏剧的舞台上,面具的作用可不小。尽管它们的材质、形状不尽相同,却能帮演员在遮盖与掩饰中表情达意。观众们只有透过面具的表象看本质,才能深入理解舞台上或悲或喜的戏剧角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