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南音,又名南曲、南樂、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因起源于福建泉州,故又被称为“福建南音”或“泉州南音”。

  南音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历经千余年时光,至今仍活跃在闽南的广大地区。南音之所以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借鉴、学习和吸收其他乐种并完善自身的过程。自两汉以来,中原人口持续向东南方向迁移,唐朝时期,以“大曲”为代表的中原音乐流入了闽南地区,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并在宋朝逐渐形成了南音的雏形;到了元曲盛行的元代,南音学习了元曲的部分内容和风格,丰富了自身的曲文体系;明朝中后期,南音又吸收了江浙一带昆山腔、戈阳腔的元素;时至清朝和近现代,南音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体系。

  南音的说、唱、演一概使用闽南语,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在保留中原地区许多古老词汇和音韵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原音乐古朴优雅、婉转深情的艺术风格,有“中原古乐遗韵”的盛誉。乐器上,南音主要使用南琵琶、洞箫、二弦(坠胡)、三弦琴、拍板、扁鼓、唢呐等,根据不同的曲乐组合使用;在内容上,南音由“谱”“曲”“指”三大部分组成,包含器乐演奏和清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

  “谱”是一种著有标题的器乐演奏套曲,没有曲词,总共16大套,每一套曲包含3到10支曲牌,内容多为描述四季美景、花鸟昆虫等自然风物,代表作有《四时景》等;“曲”即“散曲”,又称为“草曲”,以清唱的形式讲述故事,其内容大多取材自传奇故事或人物传记,在演唱时以乐器伴奏,代表作有《出汉关》等;“指”为“套指”,此类套曲既有词、有谱又有指法(即南琵琶弹奏指法),共有50大套,《一纸相思》《自来》等是其代表作。

  在进行南音表演前,首先要搭建场棚,棚内外覆盖锦缎,上悬横联“御前清客”,横联左右挂有木质宫灯;然后在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小型金狮子,再在台左设立一支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随后,表演者身着规制的服饰,各持乐器上台,并按规矩依次落座,左二依次持洞箫、二弦,右持琵琶、三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伴随着阵阵悠扬婉转的器乐声,舞台上身影错落、声色交织,舞台下观众静心观赏,如痴如醉。

  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十分重视南音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办南音学科、学校,举行大规模的比赛、演出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培养传承者。古老的南音正走向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2009年,南音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