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博物馆业TOP200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过去时,文物传递,精神文明
  • 发布时间:2020-03-10 07:18

  是过去时,但文物传递的精神文明却永远是进行时

  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历史世界。对博物馆来说,收藏和保存文物的目的是要通过它讲述历史、传递精神和文化,而不只是为了保留一件物品。

  故宫文保科技部木器修复组的屈峰老师这样说:“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作为文化教育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第一手材料的机会和各具特色的学习资源。近年来,随着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涨,全国博物馆热的局面已初现端倪。然而,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并不限于对文物和遗迹的保存,它还肩负着萃取文明精华、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通过藏品和遗址叙述历史、展示人类文明和创造力,进而阐明自己的文化立场,各级博物馆都面临的核心问题。

  策展是博物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但只是简单地将文物摆在展柜里,附上信息说明,并不能达到传递精神文明的作用,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标准更是相去甚远。做好研究和梳理等基础工作,然后通过高水平的策展将藏品内涵挖掘出来,传递给观众,才能真正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博物馆2019年底的压轴大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于12月27日盛大开幕,这场为期四个月的展览囊括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孔子题材艺术作品”四个部分,力求具体、完整地阐释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我们要感佩先贤,我们今天能够受益于他们留下来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而这,便是我们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国博展览现场的这段讲解,向人们道出了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以物感人,以文化人,使博物馆走近民众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来倍受关注。用恰到好处的创意赋予文物生命力,让他们“活起来”,这只是博物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文物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文化,只有让民众理解并接受,文化传播的过程才算完成。

  因此,博物馆建设应更多地关注文物的社会功能。

  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有一个专门针对阿兹海默症群体的“我们在博物馆见”项目。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参与活动讨论,博物馆尽量设置贴近参加者生活的主体,增强他们与艺术创作的共鸣。一些患者在参与这个项目后,病情竟然出现了好转,不禁令人感叹艺术的神奇。

  在中国,故宫博物院于2019下半年推出的《千里江山图——历代青绿山水画展》,将历史文物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诠释古代艺术,让游客在看展之余还能感受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古人的思维和心境,并从中获取能量。无论是神奇的治愈功能,还是今人和古人的心境相连,都在向人们诠释:真正高水平的策展,是在展品与观展人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内心深处激发共情,产生互动。

  花开的时候,可能没有一个人看见,可它却开了

  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博物馆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激活发展动力,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博物馆才能自给自足,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旅结合,拓宽发展空间,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措施。文旅结合确实为博物馆带来了流量和收益,但问题也由此产生。在四川博物院发起“逛博物馆,你最不能忍的参观不文明行为是什么?”的调查中,大声喧闹、四处跑动、孩子打闹等行为,都“榜上有名”,“打卡式”拍照行为也令不少游客不堪其扰。

  博物馆是展示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文物所传递的精神内核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对于参观博物馆的人而言,静静聆听才能感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就像一位导演所说的那样“花开的时候,可能没有一个人看见,可它却开了”。

  寂静之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