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促家旺

  • 来源:家庭文摘报
  • 关键字:父母口传,贫富,品行
  • 发布时间:2020-03-13 07:10

  据父母口传,我的曾祖父苏厚德原居湖南省长沙市城边杨家山,是个诚实守信的药材商,坚持“药是要救命的,决不能卖假药”的理念,严谨自律,深得各地驰名药店信赖。有了一点积蓄后,曾祖父率三子三女搬迁到长沙市郊双塘,租了 100 亩良田,一家人尽心耕种,勤俭持家,家道渐渐殷实起来。

  曾祖父立下“兄弟不分家,贫富一起过”规矩,一家人抱团打拼,甘苦共尝,一代代添丁进口,到了我这一辈,一家四代共有40多口人,在当时也称得上一个大家庭了,让许多子孙不蕃的乡人羡慕。

  经营一个大家庭,难度并不亚于管理一家小公司。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要管好一个家庭,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领导”,同时也要有一套人性化的家规。作为双塘苏家第一任“大统领”,我的曾祖父厚德公认为,自己出身穷家小户,并无特殊本领,而能建起一个小康之家,靠的是品行,做人做事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地,中要对得起人。因此,他持家主事把品行放在第一位,倡导勤俭持家、本分做人的家风。

  他严格规定:凡家庭成员,不准打牌赌博,不准看花鼓戏(旧花鼓戏多有淫秽内容),不准游手好闲,不准偷鸡摸狗,不准说谎耍赖,等等。家人均按厚德公所定家规行事,因而,诸事顺遂。曾祖父年老后,将家业交给我大伯祖父苏荣华主管,可惜荣华公寿年不永,1916年就因病去世。大伯祖父的两个弟弟能力平平,一家人经过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堪称大胆的决定:用贤不用长——将当家的责任交给了我三伯父。那一年,三伯父年仅18岁,但他读过一点书,也初通商事,加上为人和善,极具智慧和魄力,确实是难得的持家主事人才。

  三伯父主外,而内当家则选定了我的母亲。当时,我母亲年仅16岁,刚与我父亲成婚不久。将家里家外的诸事交付给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我家长辈理性务实、不墨守成规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伯父和我母亲不负众望,一个将外面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一个将屋里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苏家也更快地走上了兴旺之路。三伯父当家第一年,就成就了一件大事:将原来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一座气派的瓦房,并利用农闲时间在瓦房前后挖了两口水塘,用挖水塘起出的泥土围了一个近十亩地的院子;院子里种上竹林和树木,大瓦房掩映在竹林树木之中,十分幽静。院子里的地种菜,种花果,修晒谷场,堆放稻草等;挖出来的水塘,蓄上水后既可养鱼,还能灌溉。

  这一家园的构建,按现代眼光来看,也是一个十分系统、完整、舒适、绿色的农场体系。三伯父颇有经济头脑,务农之余,还涉足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生意,做得都比较成功。因此,我家的家业日渐丰盈,至 1943 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40多,每个家庭劳力都依其特长安排了劳动岗位,经营着多项事业。种田仍为主业,租种的田添加后,余粮也多了起来,于是在城里最热闹的南门口开了一家米店,由不善农作的六哥主持,将多余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之后,又开了一家湘粉作坊,由家里善于此道的三哥掌管。经过几年的经营,湘粉作坊规模渐渐扩大,不仅做出了口碑,还打响了牌子。

  米店会产出大量米糠,湘粉作坊会产出大量豆渣,这都是喂猪的好饲料。三伯父又安排家人养了不少猪,而猪粪又可用作肥田,增加粮食产量。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家也没闲着,除了操持家务外,还纺纱织布,基本解决了全家人穿衣盖被的问题。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我家搞的是“循环经济”。生意虽然做得不算很大,但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前景也看好。

  我就是在这样的家规和家风熏陶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生活。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家风和家规影响了我一辈子,也影响了我之后对子女的教育。 科普时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