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企业崛起,到底香不香?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造肉,主食消费品,替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12 08:33
3月 12日,人造肉初创公司星期零 STARFIELD完成了数千万元融资,据了解,三家投资方分别为:瑞幸参投机构愉悦资本、饿了么参投机 构经纬中国,以及 BeyondMeat投资机构 NewCropCapita(lNCC),这是国内创新型人造肉公司完成的最高金额融资。
人造肉概念并不是刚刚提出,早在很久以前人造肉就出现在我国大众的餐桌上以及零食里,包括我们常见的素鸡、蟹肉棒、鱼丸等。而此次作为国 内最大的人造肉研发生产商,星期零再次布局人造肉市场是有意打通产业链 B端和 C端,让人造肉以真正肉的概念和形态成为人们的主食消费品。
目前,我国人造肉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在 A股市场真正能够实现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公司还没有出现,对其了解和感兴趣的消费者也寥寥无 几。随着人们对人造肉概念的了解,人造肉或许将进入餐桌丰富大众的饮食文化生活。
克服东方传统饮食观念是个难题
本轮融资后,星期零表示,接下来将利用食品科 技,不仅限于牛肉,像鱼肉、鸡肉、猪肉等类别也将是 今后研发的方向,开发不同场景植物基食品,比如零 食、常温料理包等。
据了解,公司在去年初建时由于人造肉的地位在 法律等方面受到质疑和限制,所以并没有如期进入市 场。于是转向与掌握了人造肉核心技术的北京工商 大学、江南大学、深圳大学三所高校共同合作,研发含 有科技营养价值的整块人造肉。
目前这家公司共有 5条生产线,主要与奈雪梦 工厂、青苔行星等餐饮品牌合作共同推出人造肉新 品,根据最新公布,从 3月 12日起,带有人造肉的汉 堡、鸡块等开始在天津、北京的九家时时乐门店,以及 深圳、北京、上海的六家花厨门店售卖。
在国内企业做人造肉之前,早有外国企业对中国 市场觊觎许久。但是,向中国大陆销售植物基人造肉 并不容易。两家著名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几十个国家已有销售,ImpossibleFoods在 新加坡、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也有销售。在美国,这两 家公司克服了来自养牛户、肉业游说者和 Arby’s等 餐馆的阻力。
不过,中国呈现给它们的是一些不同的政治和文 化障碍,其他美国食品品牌已发现,克服这些障碍并 不容易。中国复杂的监管过程涉及不同的国家机构 和部门,ImpossibleFoods和 BeyondMeat将不得 不找到与这个复杂系统打交道的方法。还有一个更 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公众会购买植物基人造肉 吗?
尽管素食蛋白在中国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 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中,许多消费者认为肉是一 个重要的地位象征,他们对肉食的烹饪方式也有着与 美国人截然不同的预期。近年来,不少中国公司开始 研发植物基产品,但主要是针对素食者,而不是希望 吸引肉食者。
打开中国市场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人造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个风口。去 年 4月,汉堡王首次推出了人造肉汉堡 Impossible Whopper,而销售此款汉堡的门店在当月的人流量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18.5%;今年 1月,星巴克在北 美推出一款使用以植物为基础的“肉饼”早餐三明 治 ;2月 , 迪 士 尼 与 美 国 人 造 肉 产 品 制 造 商 ImpossibleFoods宣布达成合作,宣布迪士尼的主 题公园、度假村和游轮将开始供应 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汉堡。后来明星资本包括比尔·盖 茨、李嘉诚、麦当劳、可口可乐和 Twitter的高管等 在内的知名投资人或机构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人造肉 领域。根据预测,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 规模约为 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 15.0%的复合 增长率增长,到 2025年将达 279亿美元。
根据洛杉矶人造肉 BeyondMeat公司介绍,植 物基肉饼的成分包括水、豌豆蛋白分离物、压榨机榨 菜籽油、精制椰子油、大米蛋白和其他天然香料,包 括苹果提取物和甜菜汁提取物(用于着色)。 业内人士点评:“这些植物性肉之所以风靡全 球,是因为它们的味道与普通肉非常相似,而如果你 得到一个健康的黑豆汉堡,里面装有亚麻籽和甘薯, 就尝尝来说对我很棒,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不是,这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口味。”
在中国市场,由于受到去年猪瘟的影响,猪肉价 格大涨,涨幅接近 80%,作为全球最大肉类消耗国这 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在这种情 况下,也集中出现了一批人造肉初创公司,企查查显 示,目前和我国人造肉相关的企业达到 2000多家。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表示,人造肉 具备一定规模的初创企业不会超过 10家,但是发展 很快。“基本上每两个星期,我们都能看到 1到 2家 新的公司出现,还有一些大的食品企业在往植物肉 方面转型。”对于早就在吃“人造肉”素鸡、素火腿的 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为这一波风口买单。在各类素 食馆,中国的素食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之久,然而要让 人造肉真正代替动物肉,就要重新审视人造肉的价 值了。
目前人造肉在口感、气味上,也还做不到与真肉 完全一致。此前就有消费者品尝过星期零与奈雪合 作推出的汉堡后如此感叹,有人并没有意识到夹在 其中的并非真肉,感觉其肉质较普通肉类更嫩;也有 人表示:“虽然味道不错,但能感觉出人造肉的口感 和普通肉类的区别,被搅碎了的肉糜像是牙口不好 的群体吃的,还带着些许豆味。”
另一方面,人造肉成本过高也是大部分消费者 望而却步的原因,BeyondMeet227克的售价大约 为港币 79元,意味着买一斤这种植物肉的花费会在 人民币 150元上下,售价远超普通猪肉的市场价。与 美国科研公司杜邦在中国全资拥有的子公司丹尼斯 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不久的金字火腿,在淘 宝旗舰店销售的人造肉价格为 118元 4片,但消费 者并不买账,4天仅售出 12份。
除了价格贵消费者最大的顾虑是人造肉的安全 问题。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培养肉,另一种是大 豆蛋白提炼的植物肉,相较于植物肉,培养肉由于其 培养环境要求苛刻,若要实现大批量生产就需要细 胞的大量增殖,各环节中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人造肉可不可以代替真肉?
虽然人造肉所依赖的生物合成技术已经取得了 突飞猛进,但是人造肉仅仅停留在对真肉外形、口 感、气味的模仿上,从营养价值上来说与真肉还有很 大的差距。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人造肉均为“植物 肉”。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肉应该是经过培养基培养过 的动物干细胞产生的肉,然而其培养成本过高,原材 料动物血清成本也很高,生产周期也较长,还无法走 出实验室。
对于成本较低的植物肉来说,大豆、魔芋等蛋白 也根本无法实现对动物蛋白的替代,因为大豆和豌 豆蛋白降解后缺失了两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此外, 人造肉还缺少动物肉里面所含的很多微量元素,因 此从营养学方面来看,人造肉无法完全替代真肉,只 能部分替代和部分补充。
据鸿昶、齐善等人造肉公司此前披露,其生产的 人造肉产品大部分向寺院等供应,国内几乎没有吃 人造肉的习惯,也很少像欧美一样有素食主义者,饮 食习惯的差异可能导致人造肉很难被中国人接受, 甚至还有人评论:“真肉都还没吃够,怎么会选人造 肉。”当下,人造肉被一部分尝鲜的食客追逐,正迎来 风口期,从长远来看,人造肉更适合作为餐桌上的补 充,而无法完全代替动物肉。
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