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闻联播

  • 来源:经典阅读
  • 关键字:工作,轻松,审稿
  • 发布时间:2020-04-12 09:59

  常有人带着不无羡慕的口气问我:“《新闻联播》工作很轻松吧?是不是每天晚上7点到7点半上30分钟班就可以了?”我只能半开玩笑地回应:“您的脑洞开得好大呀。”且不说播出前的准备,重播前的在岗,就说直播的时间,也经常不止半小时。

  最长的一次播出

  我经历的时长最长的一次播出是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这天的《新闻联播》要发布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新一届常委简历、新一届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等重要新闻,而所有重要新闻都要经过极为严格的拍摄、编辑、制作、审稿、修改、再制作、再审稿、传送、播出,时间因此非常紧张。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我和修平姐当班,19点整,导播发出开播口令,我们看上去神态自若地播着内容提要的时候,播出线上已经确定可以正常播出的新闻,其实只有一条!其他新闻都还在赶制中。演播室外不断传来一阵阵急促奔跑的脚步声,那是同事们在争分夺秒地将刚刚制作完毕、审核通过的新闻送上播出线,来一条审一条,审一条播一条,有的新闻送到播出线时,距离按照既定顺序播出的时间只差几秒钟!而每一条新闻,都要经过那好几道流程,这个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个人手抖了一下,结果都不堪设想。我和修平姐手里更是备了比平时播出多好几倍的备用稿件,一旦哪一条视频出现问题,我们都要以口播的方式将新闻播报出去,不能遗漏或迟发任何一条重要消息,也不能错发哪怕一个字!

  那一天,已经开播了,我们还不知道节目的准确时长,在内容提要中只是预告“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2个小时”,直到19点53分,才确定了整个版面的时长是124分钟。这个播出时长,在《新闻联播》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十九大闭幕后,2017年10月25目的《新闻联播》才被打破。

  急稿

  直到今天,还总有人会问:“《新闻联播》真的是直播的吗?”《新闻联播》从1996年到现在已直播23年了;我窃喜,这大概是能证明联播差错率很低的最好例子吧。直播,保证了新闻的即时性,当然,也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对主播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来自那些“急稿”。

  “急稿”意味着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难以确保成竹在胸的稳定心态,这与联播所需的“万无一失”是极矛盾的,但又是这个岗位必须能承受住的,否则,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坐在那里呢?我想,面对未知的“急稿”,每个主播都难免恐惧,但内心深处也会有隐隐的期待。

  2018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关于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调查及有关问责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调查情况汇报并作出相关处置决定。这一造成极大社会危害的案件关注度极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就此类事件专门召开会议也是极罕见的,相关新闻的发布势必要求做到极致地及时、准确。

  当天,18点54分,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稿子送进演播室,是刚刚接到的传真件,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稿子还在路上。我迅速浏览稿件,特别对其中关于会议做出的问责决定部分涉及的人名、职务等信息仔细核对,这是最容易出现疏漏的地方。18点59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稿子到了,同样是传真件,但已经没时间备稿了。

  一分钟倒计时,与导播最后核对日期、时长、提要,我还是深深吸了一口气,像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像士兵等待着冲锋号响起。直播开始,我特意把语速放慢了一些,一是借此稳定心态和语态,因为人在紧张的时候语速会习惯性加快;二是这两篇稿子的分量决定了必须清楚、准确地传达内容,要照顾到各个年龄层、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接受信息时的反应程度,即使是急稿也不能忽视对分寸的把握,这些都要求在语言节奏上做适度调整。当专注于内容表达时,可能造成紧张的其他因素反而渐渐消失,5分多钟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稿子顺利播出。

  镜头切到女主播,梓萌接着播出“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幸好有了这条时长1分钟左右的口播,让我能抓紧看一眼紧跟着要播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稿子。我能感觉到梓萌也刻意将语速放慢,显然她是在帮我争取更多一点备稿的时间,哪怕能多出5秒钟。可见搭档之间的互相配合是多么重要和可贵。我轻轻挪动着稿纸,避免发出声响,一目十行地浏览。导播在耳机里提示,“还有15秒,男口(男主播口播的简称)”,我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定稳住,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内容除了“听取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调查情况汇报并作出相关处置决定”外,还有其他事项,千万别只顾着这个重要内容而在其他部分泄了气。3分多钟的这一条也顺利播出了。

  我记得在部门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有年轻主播问修平姐怎样在那种情况下不紧张,修平姐说:“不想别的,专注于要播的内容。”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是至理。紧张来自杂念,杂念来自忽略了这个职业的根本——传达信息。

  锐评

  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新闻联播》和我自己都能成为“网红”。

  中美经贸摩擦产生后,为配合外交斗争,中方主要新闻媒体及时发声。2019年5月12日,新华社播发题为“无惧风雨,砥砺前行”的评论员文章;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中美开展经贸合作是正确的选择,但合作是有原则的》;5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联播》刊播《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正是这篇国际锐评,旋即在微博和朋友圈疯狂刷屏,24小时内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该视频、文字的阅读量冲破3500万,并迅速让“新闻联播”这个话题登上了热搜榜的榜首。无数网友表示,“这是中国堂堂正正的声音”“太硬气了,太提气了!”“《新闻联播》就该这么播!”

  当天拿到稿子,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劲儿挺难拿,但又是自己能把握好的”。因为一直关注着中美经贸摩擦的过程,对中方的立场原则是掌握的,前一天刚刚在《新闻联播》里播发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员文章也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些都让我对这篇国际锐评的基调拿捏有信心,剩下的就是表达技巧的使用了。既然是锐评,就要突出锐度,语言不能拖泥带水,要掷地有声;但又不能一味地使冲劲儿,这不是下战表也不是吹冲锋号,而是有理有力有节的论述,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要为今后可能继续的协商谈判留有余地;还有,不管语言上怎么表述,有一层底色是不变的,那就是中国的自信,这一点如果表达不充分,如果显得过于剑拔弩张,甚至恼羞成怒,锐评的“锐”也就少了根基。

  基于这些备稿时的考虑,一分半钟的评论,我选择了一种不疾不徐、坚定的语气,在“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几处做了着重处理。同时,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应该能发现,我自始至终脸上带着一丝微笑,特别是说到“经历了5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时,这是以表情等副语言全面铺陈一种自信的底色。

  开弓没有回头箭,《新闻联播》不断加大评论力度,继续着眼国家大事、国际大局发出强大的“中国之声”。锐评中“美国的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等再上热搜,再次引爆舆论场。网友热议:“从今天起预定联播热搜”“跟着《新闻联播》学说话”“联播金句不断,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这也再次证明了主流媒体有棱角、有锐度的表达,说出的是人民心声。

  主播说联播

  为了让《新闻联播》在新媒体上更加发力,让更多年轻人更加走近联播,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策划推出了一个小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让每天联播的主播们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一点当天联播的延伸内容,给新媒体用户带来新鲜的感受。

  7月27日,新媒体的编辑联系我,希望借着前两天的热搜,安排《主播说联播》第一次试水,让我来说点儿什么。说什么呢?我考虑之后,就说说为什么联播能上热搜、我们期望大家关注到联播的什么方面吧。正在出差途中的我,在高铁上只用了十分钟写了这么一段话:

  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说什么?说热度。不是天气的热度,是《新闻联播》的热度。联播连着上了微博热搜榜,又圈了一波粉,首先我得说,粉联播,您有眼光!

  大家都赞总台的国际锐评怼美国金句不断,感叹:《新闻联播》好像不是过去的《新闻联播》了。这我得纠正您,《新闻联播》还是那个《新闻联播》,该“高大上”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绝不端架子。这样的《新闻联播》是不是还得上几个热搜?

  十几年了,我不止一次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上联播还紧张吗?”从开始到现在,我的答案没变——紧张。那种紧张是无可言说的,只有某一天的晚7点,你坐在联播的演播室里,坐在那把椅子上,恐怕才能真的体会到。但最初的紧张是因为陌生,如今的紧张是因为熟悉,越来越了解它,也就越来越想呵护它。

  新闻联播每天播出30分钟,由8000多字的解说词、500到800个镜头、近千字的字幕构成,容不得丝毫差错,对它最好的形容就是那12个字:“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

  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拉斯维加斯大道等户外大屏幕上,出现为中国“加油”的标语,让人感觉到温暖鼓舞的同时,也证明了在这场疫情中,世界人民与中国在一起。

  康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