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灯塔”效应为何日显暗淡

  更忧心的是,许多学术丑闻,几乎都不是高校制度化纠察和学术机制发现的,而是依靠网络监督,借互联网这个“隐形的翅膀”才大白于天下的。

  国内高校近来传出的一些“牛上更牛”的学术丑闻,让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30年来高等教育从投入到规模都翻了几番,人才却饥渴依旧,高校风气不正与学术失范,与人才培养“高投入低产出”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今年以来多次强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月5日又要求央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实施“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为企业发展、国家富强广揽天下英才。

  我们看到,就在中国雄心勃勃实施“千人计划”的同时,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5日报道说,为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美国将加快外国学生签证审批速度。国力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发达国家始终把吸纳全球精英作为国家战略。

  正如有舆论认为的那样,全球金融危机正是中国“抄底”海外人才的良机,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逆势凸显,上海等地和一些央企也相继推出引才行动,相信中国应当可以吸纳到一些海外英才。但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只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变,只要“人往高处走”的规律仍在发生作用,仍需长期直面高端人才流失、留学生平均回国率“居低不上”的现实。中国的建设,终归还得依靠本土人才。

  但恰恰是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中国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却失败又失职。30年前,面对“一穷二白”的物质条件,面对“文革”导致的人才断档,高等教育通过拨乱反正,如灯塔般点燃整个民族的希望。然而,30年后,尽管物质条件的改善如天翻地覆,高考依然热闹,高校的“灯塔”效应却日显暗淡。这种暗淡,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人才质量的下滑。如果大楼与大师之间、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之间、论文数量与学术创新之间同时出现反比,就不能不让人焦虑了。

  仿佛是为这焦虑提供注脚,近来一桩接一桩的丑闻,越来越离奇的学术不端,进一步蚕食着中国高校的公信力。毕业于北大、任教于清华的副教授,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武汉破获专门代写论文的公司,表明论文造假已经“产业化”,堪称世界性丑闻,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没有比这个更令人羞耻的了;这还不算,“最牛”论文抄袭像比赛一般,一直“牛”到辽宁大学副校长。

  这一切都表明,高校学术底线,似乎在以加速度沦陷。面对千夫所指,辽大校方不以为耻,反而为陆副校长辩护,就更加令人失望。在任何情况下,欺世盗名、弄虚作假,都是学术的天敌,历来都为学人所不齿。然而,中国的一些学术中人,却丧失了这种基本的耻感,这甚至比学术底线的沦陷更加可怕,更加威胁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更忧心的是,许多学术丑闻,几乎都不是高校制度化纠察和学术机制发现的,而是依靠网络监督,借互联网这个“隐形的翅膀”才大白于天下的。失去了纠偏、监督功能的学术机制,只能是恶性的机制。

  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助长学术浮躁,产生学术泡沫,反思矛头,不能不指向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大学校长的素质下降了”。他呼吁职业化的教育家,选有教育思想的人当校长,选有管理能力的人当校长。呼唤“独立、多元化、开放”的中国大学制度,大学应当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己任,拒绝功利主义,远离媒体,引导师生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终生志向。

  对大学而言,也许是爱之深而苛之切。中国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大学担当要责。大学真正回归育人为本,不仅中国人才无虞,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也将提升,民主、文明、富强的未来才可期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