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道路,发展,行道
  • 发布时间:2020-04-27 08:23

  没有人能够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最省力的路径来行走,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小径逐渐发展,成为道路。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了路。

  先秦时期的道路

  公元前 20 世纪,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并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夏商时期,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殷商废墟也发现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

  周武王灭商后,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在镐京(今西安)和东都洛邑(今洛阳),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同时,周朝还以洛邑为中心,修建了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

  东周时期,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秦惠王时,开始修筑褒斜栈道。建成的栈道远远望去 , 就像空中楼阁 , 煞是壮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古代对道路的称呼

  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西周时期,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称作径。

  秦朝时,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马路,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则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泛指大道以外的路。

  秦汉时期的道路

  秦国扫灭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这项费时 10 年的工程,规模浩大,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公元前 212 年到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 1400 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 20 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这条大道沿途经陕甘等省,穿越 14 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修筑完成。张骞第二次出访西域和后来的昭君出塞都是沿着秦直道向西北方向进发,汉武帝也曾经带领 18 万大军沿秦直道北上,成功震慑了匈奴。

  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中东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是一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直到唐、宋、元、明时期,这条道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纽带。

  唐朝以后的道路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陆路交通的枢纽,城内有11 条南北大街,14 条东西大街。 皇城中间的南北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宽 441 米,视野开阔,连接 12 座城门的有六条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出了长安城,向东南西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宋和辽金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代有明显区别,这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和市的有机结合,城内大道两旁,第一次成为百业汇聚之区。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交通网,驿路干线辐射到我国四面八方。特别是元代,综合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进一步覆盖了亚洲大陆广阔地区,蒙古军事势力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着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

  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清朝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

  新中国的公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截至 2019 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 484.65 万公里、高速公路达 14.26 万公里,居世界第一。1984 年 12 月 21 日,我国首条按标准设计、施工的由上海市区通往嘉定、长约 20.5 公里的沪嘉高速公路破土动工,1988 年 10 月 31 日通车 , 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1990 年 9 月 1 日,全长 375 公里的沈大高速全线通车,成为当时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2017 年,北京到新疆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总里程约 2768 公里,成为目前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

  目前,我国 7 条首都放射线、9 条南北纵线和 18 条东西横线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也逐步提升。2013 年,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至此真正实现“县县通公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到 2018 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 405 万公里,有 99.64% 的乡镇、99.47% 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 的乡镇和 96.5% 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在广袤的农村,广大农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迎来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新生活。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与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条件,更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平添一份姿彩。国外道路建设

  公元前 20 世纪,埃及人为建筑金字塔与人面狮身像,把大量巨石从采石场运到工地上,由此建造了道路。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镇的市场和道路上,采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砖铺砌,涂以灰浆,再铺上石头路面。古罗马时代,道路得到惊人发展,实现了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说法的由来。为尽量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道路直穿山岗或森林,用道路将罗马与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西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

  这些区域分成 13 个省、322 条联络干道,总长度达 78000 公里。可以说,当时建造道路的工程结构水准颇高。时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许多方面仍采用当年罗马人所开发的工程技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西方道路发展停滞。18 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英国出现了特尔福特和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陡坡道路,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20 世纪初,汽车飞速发展,马卡丹式公路已不再适应汽车行驶要求,人们又开始大量修建沥青和混凝土铺装的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高速公路,从此各国都有相应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

  编撰 - 苏群 摄影 - 新华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