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走进高校

  •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 关键字:当代,艺术,高校,对话
  • 发布时间:2011-01-19 08:49
  艺报对话

  毕政:吉林省文联主席

  艺报:在吉林省还是第一次举办这么有影响力的活动,你能谈谈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和感受吗?

  毕政:当代艺术走进高校,我认为是个趋势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发展,学校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能够有所涉猎的院校或者专业并不是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次活动的意义不在于画展,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这次展览的规模这么大,水平这么高是我始料不及的。应该说这个规模的画展对当地乃至对吉林省的美术界都是一件盛事,也是大家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这次画展的组织也有了创新,大学来组织这样的活动,美术系的学生全体参与,市委市政府做后盾,省文联、市文联作为参加单位,是一个创新。特别是大学来组织这次活动,本身就是另有一番意义,特别是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思维的开拓都有好处。我认为中国美术的希望还在于学校教育,不打基本功是不行的。学校美术教育还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摇篮,所以在学校组织这么一次活动,我觉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基础工作。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展览的这种模式应该发扬光大。

  张松:中国美术家夫会理事,安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艺报:你觉得艺术走进高校的活动意义有哪些?

  张松:当代艺术走进高校,它的意义实际上是对艺术的一种传承教育的促进。尤其这次艺术走进高校是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的瑰宝。需要传承,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发扬光大。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最重要的一个桥头堡。中华民族优秀的东西要往前走,要发扬光大。一定要进高校。让当代的大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认识,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和艺术面对面的接触,和艺术家面对面接触,这在教育的形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带有创意的笔触。

  艺报:你觉得这些名家作品会对学生们日常的创作产生影响吗?

  张松:这些中国画名家的艺术品,都是这些画家们走向社会,贴近自然的一种心灵的反应。在高校的学生是侧重基础的。但基础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所以说艺术家的作品走进高校会给他们在这些方面带来一些启迪,怎么走进社会、走么走进生活反应时代。

  艺报:不少学生都侧重于西方画学习,中国画作品会引起他们兴趣吗?

  张松:考入美术院校基本上都是从素描、色彩这些考起,这些是造型的基本基础,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所长。有的对油画专门训练,有的对中国画专门训练,那么中华民族传统形式的中国画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你是学东方还是学西方,都是不可偏废的。不管你喜欢搞设计,还是喜欢其它的形式,都应该对自己民族的整个传承脉络要有所了解,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画的动向要有所了解。

  王平:美术报副总编、浙江省美协副秘书长、杭州市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艺报:你觉得当代艺术走进高校和一般的校园活动有什么不一样的?

  王平:前几年也做过很多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比如说音乐走进校园,书法进入校园,绘画艺术走进校园好像还是第一次。从非省会的城市的角度来讲,平时能看到好的展览的机会很少,对于校园里的同学来说,接触这些名家的机会就更少。进校园的好处就是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他们能看到当今画坛整体创作的一个现状,以及他们在学习的老师的原作。比如这次的国画,很多都是现在高校老师的作品,本身也是国画界有名的名家。这些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肯定从画册或者其他相关资料上接触过这些名家。这次能够近距离地看原作,我觉得对他们肯定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目前资讯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对目前这种创作现状,可能从其它的一些资料上会有很多了解,但是观摩原作可以让学生更感性地把握画法,这是其它资讯代替不了的。

  艺报:美术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基础教育其实是很薄弱的。如果只是单一地走进高校,会不会显得太单薄了呢?

  王平:当然能够进入到中小学就更好了,但是进入中小学有操作上的难度的。不过现在中小学现在也开始关注这一块了,现在很多学校更积极的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随着我们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设。这个也能够得到一些补充。这个展览是走进高校,走进高校可能不能很全面,但是起码比不办好,现在连高校在这一块的内容都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了。这次展览进高校说明,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了。可能这是第一步,以后就有第二步了。也许以后就不仅仅是进高校了,还会进入到中小学,就像刚才谈到的,这个活动应该要办下去。我之前碰到很多高校的老师,他们也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特别是二线城市的高校学生,读了四年大学,除了自己学校老师的作品,全国名家的作品,压根就没看到过。平时看个展览还要跑到省会,甚至要跑到北京、上海,太不方便了。如果能够直接办到本地来就能减少很多麻烦。

  邹立颖:著名军旅画家

  艺报:这次活动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邹立颖: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围绕改革开放时代大学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美术学院与综合大学美术学院发展的优势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采取这种艺术进校园展览互动的方法展开主题讨论,我认为是对当代美术教育提出了一个通俗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学科交叉,这种特征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及系科,必须充分用到大学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设施资源,改变传统型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结构,使艺术教育及教育人才吉大知识化与现代化,从而为中国新型的美术教育及艺术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美术学院应该具备既有艺术性又有学术性,既有技术性又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特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