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枯骨引出一桩涉及警察世家一家三代的特殊案件,猜疑、冤屈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围绕这件跨越30年的陈年积案徐徐展开。继担任《破冰行动》编剧后,导演陈育新自编自导的涉案题材电视剧《燃烧》于5月28日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开播。截至6月6日,微博话题#剧版燃烧#收获阅读量1.1亿,讨论量17.8万,CSM媒介研究59城最高收视率1.944%。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陈育新表示,希望通过剧中三代警察寻找正义的脚步,致敬人民警察;同时引发观众思考——人应该如何面对欲望,怎样面对选择。
刑侦剧创作难在人性展现
《燃烧》其实是一篇命题作文。2013年,公安部新闻宣传局邀请陈育新创作一个关于警察世家的故事,初衷是为当代一线警察留下一部影像志。由于内容涉及三代人,且缺少真实案件作为依托,项目一直处于酝酿阶段。
在此过程中,由陈育新执笔的《湄公河大案》和《破冰行动》相继启动。在深入一线采访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在不同从业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一线缉毒干警身上,看到了人民警察的共性,为《燃烧》的创作提供了人物形象和故事素材等方面的支撑。
即便如此,《燃烧》的创作依然存在一定难度。与缉毒、经侦、网侦、反恐、反黑等涉案题材类型相比,刑侦剧更加关注个体犯罪,镜头需要对准人物,剧中人物的动机和案件真相是刑侦剧中的关键词。陈育新表示,"动机属于心理状态,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所以刑侦剧中的刑警往往需要研究死者和凶手的心理,剧集的焦点需要对准人物和人性。这也是刑侦剧创作的难点所在。"
此外,刑侦剧会涉及大量社会问题,其中有不少需要把握尺度的地方。同时,血腥、暴力场景以及警方的技术侦查手段,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剧中展示,这也是刑侦剧比其他涉案剧种更难创作的原因之一。
陈育新表示,《燃烧》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主要刻画人物的内心,围绕剧中人物的每个人生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行展现。"剧中每个人物的抉择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人性是深不可测的,想要将其准确且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难度自然就更大。"
陈育新还希望通过作品中三代警察寻找正义的脚步,展现30多年来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剧中,既有20世纪80年代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90年代的限期破案,也有司法制度改革后的"疑罪从无"。随着剧情推进,作品将司法制度的演进侧面展现给观众。
涉案剧不能无止境追求烈度
翻开陈育新的创作履历,有不少观众耳熟能详的涉案题材作品。1994年《9·18大案侦破纪实》,1999年《红蜘蛛》,2000年《命案十三宗》,2003年《征服》,2007年《国家行动》,2014年《湄公河大案》,2019年《破冰行动》……陈育新创作涉案剧已有不少年头,自称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经历了不少教训。
"较强的犯罪场景烈度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是观众喜爱涉案剧的一个预设前提,但我认为这个烈度是有止境的。"陈育新表示,为反转而反转,为悬疑而悬疑,最后往往只有事件而放弃了人物,这种创作方式并不可取。创作这类作品需要面对生活,对现实生活和人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人性的表达是无止境的。"《燃烧》中,案件本身所占据的比重其实并不大,观众通过镜头所看到的,是包括民警高风在内的一家三代警察,以及与案件相关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有挣扎、有故事,形象鲜活生动。"一剧之本在于塑造人物,人树立起来,这部剧也就树起来了。所以我们选择将镜头对准人心、人性,用比较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表达。"
对于涉案剧的尺度把控,陈育新认为,创作者只要保证自己的作品能够传达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很多尺度问题都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尺度失控的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把握价值观、導向性。过于追求烈度、猎奇,也是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
对话导演、编剧陈育新:剧情决定剧集节奏、长度
《综艺报》:《燃烧》播出后,有观众反映剧集节奏略慢,对此你怎么看?
陈育新:我们一直坚持一个创作理念——大量地描写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下,人物走向犯罪的全过程。和其他涉案剧种不同,刑侦剧主要以描写人性为主,人物通常不太黑白分明。此类作品主要是刻画人和罪恶的渊源,因此在叙事手法上比较严谨、严肃,进入剧情比较缓慢。随着后续剧情抽丝剥茧地展开,案件真相和复杂的人性,都会慢慢展现出来。
《综艺报》:30集以下的短剧作品愈发受到观众欢迎,广电总局新规也鼓励30集以内短剧创作,你如何看待这一创作趋势?
陈育新:倡导30集以内剧集创作,对于创作者而言,肯定是有利的。长剧集的创作有一定难度,观众接受起来也会有一些困难,再加上不少剧存在注水现象,促使相关部门倡导短剧集创作。《燃烧》的备案时间在相关倡议出台之前,该剧内容涉及三代人、几个家族,案件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地域跨度涉及几个国家,因此它的体量需要这么多的集数来展现。
冯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