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者们对自身的“瞭望”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危机,坚守,韧性
  • 发布时间:2020-07-17 16:58

  本文从企业官网、招聘平台选取了2020年校招明确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与无明确专业要求岗位,共计117家用人单位、336个岗位,对这些岗位的招聘要求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想知道,在这场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新闻传播”专业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技能是这一专业的教育背景无可取代的?

  危机几重?

  新闻与传播(尤其是新闻)是一个总被与“理想”并举的学科,但从学校到职场,不可否认,危机重重。

  首先,最直观的是薪资低。谁都知道干这行不能太计较物质回报,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满足和回馈。但是直面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质压力,坚守理想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韧性。

  目前就职于某央媒的编辑张竺,是一名人大新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她同时拿到地产offer与媒体offer的那一天,媒体的主任便开诚布公地表示,这里的薪资待遇与地产行业没法比较,“如果选择来这里,那么可能前一年你的脸上只会写着很惨两个字,并且还得跟父母伸手要钱。”

  “在回来的公交上,我记得非常清楚,公交车上刚好在播放招聘广告,都是一些小工类的,学历要求基本都是大专,而薪资和刚刚我拿到的offer一样。” 张竺回忆道。

  其次,是新旧媒体交替之时,关于媒体的“专业化危机”。一方面,新闻之外的专业技能被不断加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就可看到,专家与学者的意见具有更显著的信息增量,甚至绕过新闻媒体,直接与公众进行对话,如张文宏医生就开通了微博,发布与疫情、健康相关的资讯。

  还有,新闻传播人才在可选择的就业岗位中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根据我们的统计,指定新闻传播学专业相关的职位仅占可选择的岗位总数的3.0%;限制专业包含新闻传播的占41.3%;专业不限,新闻相关专业优先的岗位占可选择岗位的9.9%。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媒体(包括党报、电视台、都市报、行业报和网站等)相关岗位对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要求更高,但与此同时,媒体也更加青睐跨领域的人才,指定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岗位仅占3.8%,拥有跨领域技能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受青睐。

  最后,技术的赶超也让新闻人猝不及防。据英国卡迪夫大学传播学院的报告,1985年以来,《泰晤士报》《卫报》等主要英国报纸,超过60%的新闻内容都是新闻通稿,只有12%的内容是记者第一手原创采访的新闻,各大媒体的原创性堪忧。而这些通稿的写作,正在逐渐被机器人写作取代。不仅科班出身不是必要条件,甚至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本身都正在遭遇一场存在的危机。

  重建:流动的业态,和流不走的素养

  但数据也不都是悲观的。

  统计显示,记者、编辑等专业人员仍是新闻传播专业为业界输送的最大一类人才,尤其是在党媒、电视台、都市报等传统新闻行业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实体经济企业、公务员等也成为新传学子就业的新流向。整体来说,事业单位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招聘时,行政相关岗位更偏向新传学子,而互联网企业等公司在招聘时,则期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市场营销、运营、产品的领域中有积极表现。

  这一就业的转向其实也是从侧面提醒我们,对新闻业的从业想象应当打破原先的思维窠臼。过度强调记者、编辑等生产类的职业角色未免强化了新闻专业的工具属性,在今天的行业生态中已经显得有些狭隘。

  我们应当认识到,不仅仅是职业新闻活动与非职业新闻活动间有融合之势,而且整体性的新闻活动也逐渐与其他社会活动相互交连、融合、共生,从一种专门性的、边界分明的活动融合、复归至人的生活世界中,成为生活世界中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料乃至生活背景。

  因而,进入专业机构进行新闻生产并不是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唯一路径,生活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着流动的、庞杂的信息的现代社会,有效传播的意义前所未有地被凸显出来,具有媒介素养的专业人才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品。

  對沟通交流能力的需求直观地反映在了企业招聘的公告中。我们发现,除了新闻媒体仍将文字能力视作最重要的素质,其他行业,如公关营销广告类公司、快消零售企业等,都将沟通能力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谈及新闻教育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时,刘雨说:“学新闻倒不是说一定会让你写东西变得更厉害,而是这些深层的培养加强了你对信息的敏感度,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从而能让你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本科硕士都就读于人大新闻学院的她,在毕业后选择去上海做一名公务员。在她看来,不管是什么专业,走到任何岗位上,都不太可能是完全匹配的状态,关键在于怎样去运用之前所学到的思维和能力。“像我的工作用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文字写作,之前积累到的一些与人沟通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

  对这些已经毕业的新传学子而言,新闻生产里一板一眼的“剑招”或许已经忘记,但新闻教育所训练而成的融会贯通的观察力、共情力、沟通能力,如同“剑意”仍存心中,化为一柄披荆斩棘的利斧。

  再出发:跨文理,跨学科

  新闻业曾被比作大海中航船上的瞭望者,处在时代巨变的风口,敏锐的瞭望者们显然会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一批人。事实上,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量化转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范式革命和路径重构,新闻传播学科遭遇的危机,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共同困境的缩影。

  “危”与“机”并行,挫败和批评也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再出发赋予了动力。从数据可知,在目前的人才市場上,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更大竞争力。

  我们对招聘信息中的专业进行共现分析,学科后的数字越大,表明该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出现的频次越高,其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出现165次,汉语言文学等文学专业人才是最大的就业竞争者,其次是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

  新闻与传播作为“十字路口”式的学科,持续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扩充着学术版图。此次清华大学尝试打破文科的专业壁垒,培养宽口径的人才,进行通识教育改革,也许正是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回应。

  成为横跨文理工,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的通才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显然难以实现,但是精通其中一门学科或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使自己成为1+1(即新闻学科或专业外加一门非新闻学科或专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完全可能的。跨文理、跨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

  近年来,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了尝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行“2+2本科教学培养改革”,即本科前两年依托国际政治、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八个专业进行宽口径培养,后两年进入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北京大学依托汇丰商学院的优势,推出新闻与传播硕士(财经传媒方向)项目,培养兼具金融经济知识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法学、国际关系、艺术等学院合作,开设“新闻学一法学”实验班、“ 新闻学一国际关系” 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培养双学科背景的高端复合型本科人才……

  与此同时,大数据、计算传播学、数据新闻、算法新闻、人工智能、互动设计、短视频、创意传播等一系列适应新技术变革的课程名开始出现在新闻传播院校的培养计划中。

  另一方面,社会亦有责任对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给予更多的理解。

  “危”与“机”并行,挫败和批评也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再出发赋予了动力。

  试点性的改革悬而未决,此刻的悲哀和唱衰尚为时过早。无论是作为职业的新闻,还是作为理想的新闻,“新闻学子并不一定成为新闻人,新闻人也并不一定来自新闻学院”或许并非一种不健康的生态。

  责任编辑:丁莉莎

  RUC新闻坊数据与新闻研究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