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造血”方能长久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四川省,小康社会,自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7-18 13:15
游客们在位于四川省泸定縣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游玩(王颂/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一字之改,目标感升级。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倒计时,紧迫感升级。
站在2020年这一关键节点,回望过去,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展望未来,还有怎样的硬骨头要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小康重要一环的革命老区,其步子迈得如何?作为个体,每个人应如何为这个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日前,中央党校辛鸣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对此进行了解读。
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完成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决胜之年,你如何评价这一目标整体的完成情况?
辛鸣:可以很自信自豪地说,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量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表现为各项指标的平均数已经达标,只需要质变的关键一跃。
为什么说目前只是“基本”完成,主要是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意味着中国的任何一个老百姓如果没有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就不算货真价实地实现全面小康。到2019年底,全中国还有近一千万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仍是最大的短板。
收官之年,指的就是脱贫攻坚,把这个仗打好了,全面小康就算建成了;补不上这个短板,一票否决。
其实,从经济总量上来讲,我们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小康水平。以目前的经济实力,在一段时间内把贫困人口养起来、过上较好的生活并不难,但这只是数字脱贫、“输血”式小康。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近一千万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返贫、因经济来源断档返贫的数量占了2/3以上。这说明真正的脱贫不能只看一时收入的增长、一时生活的改善,一定要让这种增长与改善是可持续的、长期的、永久性的。
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给钱之外还得给本领,让贫困群体依靠内在的能力实现自我“造血”,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今年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的地方,真正的硬骨头在这里。
《瞭望东方周刊》:全面小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多方面,该如何评价?
辛鸣:如果用木桶原理打比方,刚才说的脱贫攻坚是最大的短板;此外,我认为经济发展是最长的木板,中国的经济总量2012年约为50万亿元,2019年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二,量的完成度非常好。
质量最好的木板我认为是政治发展。14亿人口的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大跨越的阶段,理论上这种阶段社会各阶层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保持社会稳定很不容易。但中国通过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和向往。
这块木板对其他木板的贡献度也是最大的,因为离开这一条,谈其他都是空的;这种贡献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日用而不觉”。这次的疫情给全球带来严峻考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凝聚、自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他几块木板如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可喜,但仍有很大进步空间,需要不断努力让板子更长、更结实。尤其生态方面,早期发展阶段欠账比较多,生态文明应该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并不是只有绿水青山,或者有了金山银山却没了绿水青山,这方面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全面小康应是高质量的小康,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体现在各方面都要高质量。
两种情绪需引起注意
《瞭望东方周刊》:在这8年的进程中,你看到了哪些问题?
辛鸣: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我们已经意识到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它体现在社会群体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
所谓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指,经济发展这条腿比较强健、步子迈得比较快,但它应更加科学地转化为社会民众的切身感受。发展并不只是好看的数据,看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等硬件,更要看这些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改善和提高,更注重他们的获得感。
现在老百姓吃饱穿暖都解决了,他们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些指标如果做得更扎实一些,小康的含金量就会更高。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目前全国上下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念与形势?
辛鸣:总体上大家精气神很足,劲头很高、信心也很大,因为确实有资格、有底气。
但同时有两种思想倾向需引起注意:一种是过于乐观的轻敌情绪,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手到擒来,这种情绪容易产生于中央机关和地方中高层以上。因为从全面小康的“大写意”来看,确实已经轮廓很清楚了,而且我们又有足够的“弹药”以应对各种可能。
一种是有些悲观的畏难情绪,更容易出现在基层第一线尤其是扶贫第一线。因为在全球经济弱行甚至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家需要化解一系列矛盾、解决一系列难题,越到基层可调动的资源越少;一线的干部群众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推动经济,实现脱贫,难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
此外,这次的疫情给中国经济确实带来了挑战,要沉住气,既要打赢疫情防控战,又要啃下脱贫这块骨头。
这两种情绪不是主流,但都客观存在。上级主管部门要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对小康的收官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同时要积极为基层调动更多资源完成脱贫攻坚,使他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毕竟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在这儿,家业是比较大的,要有充足的信心。
决胜之年、收官之年更需要用“工笔画”的精神,精雕细琢、锱铢必较,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
宽裕离富裕还有一段距离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国家力量的引领,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普通百姓如何为决胜全面小康出一份力?
辛鸣: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辛勤工作,踏踏实实、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本身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应该和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要兴利除弊。比如,尽可能以绿色、环保的方式来生活,能坐公共交通的时候尽量坐公共交通,能少消耗资源的时候尽量少消耗资源。
此外,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护好,把家庭呵护好,把日常生活过好。这些都是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这次遭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听从国家统一部署、安排,并戴好口罩保护自己,都是很好的表现。
每个个体都小康了,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瞭望东方周刊》:全面小康建成之后,下一步呢?
辛鸣:小康是一种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生活相对宽裕的状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更强。
但宽裕不是富裕,离富裕还有一段距离,千万不要把小康社会理解为中国社会已经好得不得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想象太好太高,容易导致心理落差,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也不要认为小康之后可以歇歇脚、松口气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越往后走,面对的风险挑战越难,我们要继续奋斗,而且必须更加努力奋斗。
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全面小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的小康,中国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2019年我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了,但1万美元在世界排名仍在50位之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还有第二个百年目标,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依然在追梦的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努力做奋斗实干的追梦人。
找准自身特点和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革命老区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据你的观察,这8年来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步子迈得如何?
辛鸣:革命老区发展步伐迈得很快,成效有目共睹。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比如延安,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黄土高坡有了北国江南的感觉,令人惊艳,而且它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了。延安的自然环境原本是相对恶劣的,这么多年下大力气、投入巨资治理生态环境,环境得到改善不稀奇,关键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经济也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切实实提高了,这并不容易,因此很有说服力。
《瞭望东方周刊》:步入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辛鸣:当地干部群众有担当、有闯劲,努力拼搏奉献,这是基本条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感情深厚,高度关怀重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很大。
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目前已形成支持老区的“1258”政策体系(注:包括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这些政策确保相关资源要素向老区优先集聚、重大项目向革命老区优先布局,老区振兴发展的动力活力在不断增强。
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江西井冈山下七乡自己的“农村e邮”服务站点内展示当地特产井冈红米(李贺/摄)
资金支持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标准。200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帮助老区发展,2020年这笔资金高达150.7亿元。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于老区扶贫,2020的额度为20.6亿元。
但也必须看到,和很多地方相比,它们的差距依然较大,贫困程度较重。这有很多历史原因,比如原有基础条件较差,位置相对偏远,体制机制相对不活等等。
《瞭望东方周刊》:对此你有何建议?
辛鸣:老区要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找到发展的症结,一方面要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产业这里可以做,一定要在这里做,而不在其他地方做。
比如赣州围绕脐橙产业和稀土产业做文章,贵州做大白酒产业等等。以前的建设中,往往有老区照搬、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结果不接地气,水土不服。
此外,地方领导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觀念,开阔思路,把适合自己的各种好东西引进来。当下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什么,产业发展的态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
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筹划老区的发展和复兴,不能追在后面跑。这个时代给了大家更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遇。比如贵州,抓住了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产业大洗牌的过程中走到了前面。
干部群众要以建设家乡为己任,做自己家乡的主人,不去等、靠、要,依靠自身内在努力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老区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干部群众有着自己的历史自豪感,有苦干担当精神,要发扬好这种精神劲儿——当年那么苦都干出来了,今天还能比那会儿更苦吗?要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王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