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德育,历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8-05 18:54
随着新时期的全面到来,对于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要以立德为本,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及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敬业、尊老爱幼、平等互助、团结有爱、诚实友爱等品质与精神,为学生的今后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言: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大环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德育教学教学。作为德育教师,就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来渗透传统文化。
1 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所谓要成大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长远与持续发展。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就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1.2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德”的滋养,才能为教育工作提供可能与动力源泉。再加上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到真正的修身养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与价值。
1.3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而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更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对世界、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与道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就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的物质欲望,树立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生活理念与思想,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 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2.1优化渗透形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还不足,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致使学生的兴趣低下。这时教师就要注重渗透形式的创新与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德育学习,让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的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采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渗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里面的语言晦涩、深奥、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渗透形式的转变,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典故的讲解,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通过精彩、优秀典故的分享,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搜集与交流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深奥的语言,通过文字、声乐、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轻松学习,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掌握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学无止境、心正则笔正、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编蒲抄书、三顾茅庐、纪昌学射等等。比如黄香温席,讲述了黄香的家中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在他九岁时就已去世,后来他就更加关心照顾他的父亲。每到夏天,黄香的家里非常闷热,蚊虫也非常多,黄香为了父亲能够睡一个好觉,就整晚的帮助父亲扇凉。通过这样的典故,也让学生明白要孝敬父母,将来才能爱自己的国家,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2.2完善渗透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敬业等思想与品质,更是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开德育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在小学德育中,更需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现代化文明人。教师可以借助书籍的方式,来进行指导与宣传,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品质与思想,并且自觉继承与发扬。书籍是记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媒介,也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主要途径,需要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然后结合德育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为学生搜集与整体相应的书籍资料与内容,展开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教师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融合。教师可以寻求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结合点,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要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覆盖。要将爱好和平、勤劳质朴、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崇德行善等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还要促使学生获得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发展与现代文明的进步,能够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要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身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养成爱文化、讲文明的道德习惯,自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与素质情操的人。
2.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更离不开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感染与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时效性。首先,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比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来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更多的思想与品质。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书法绘画活动、摄影比赛、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等,让学生通过诵读、欣赏、感悟、体验,来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其次,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劳动节参加义工活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建军节、建党节、國庆节走进抗日烈士陵园,去了解一些先烈事迹,参观历史博物馆以及革命胜地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无私奉献、胸怀大志等精神。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周或者每月举办一种经典诵读活动,在《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弟子规》、《中庸》等书籍中挑选一些经典的片段与内容,鼓励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并且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能,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渗透形式的创新优化;渗透内容的丰富完善;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认知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素质健全的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杨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