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归属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心理需求,摄影师,追寻
  • 发布时间:2020-09-09 10:4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人们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实现”。不得不承认,归属感对于很多人而言意味着安全、稳定与自我认同,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人类内心更加平和与强大。

  人们总是努力在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全球化与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亦将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是我们乐于所见的。但有时,人们似乎仍旧无法摆脱孤独感的侵袭,群体的生存法则与相处方式,牵动着每一个敏感的神经。人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社群观念与归属感及自我认同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心理学家,也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师。本期,我们采访了四位国内外摄影师,他们如何发现并融入这些社群?他们对社群观念及归属感有哪些思考与探讨?也许,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窥见一二。

  西班牙摄影师亚历山德拉·卡尔斯 - 托拉(Alejandra Carles-Tolra)对女性群体及其身份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她不断探讨有关个人与群体、亲密关系及归属感等话题,并希望能够改变人们对女性气质的传统认知。《我们的归属》(Where We Belong)系列作品观照的是一个对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有着强烈热情的群体,协会成员间紧密而奇特的情感联系深深吸引了托拉,她用视觉语言研究并试图展现这个群体对归属感及女性身份的探索。

  瑞典摄影师艾琳·伯格(Elin Berge)在系列作品《觉醒》(Awakening)中记录下一个松散的女性觉醒运动,并展示了她们对女性气质的重新理解,对独特生活方式的践行,以及对灵性与精神力量的追寻。

  越南裔瑞士摄影师阮氏美莲(Nguyen Thi My Lien)的毕业作品《带着爱与敬重》(With Love and Respect)通过对家族女性的叙事,不仅呈现出瑞士的越南裔社群对传统文化的归属与传承,更是对中西方文化在几代人思想中融合与碰撞的思考。

  中国摄影师彭祥杰同样将目光聚焦在文化归属的话题之上,并从经济层面对群体文化的市场价值进行研究呈现,他的系列作品《二次元》为观者展开一个讨论的空间,探讨青年文化、性别认同,以及人们如何在让人异化的日常生活之外寻找一种归属感的需求。

  孟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