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活着就是“折腾”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专访,恋情,意义
  • 发布时间:2020-09-09 16:24

  导演高希希在庙里住了3个月。接受专访这天,刚刚出关15天。

  他说着一口南昌普通话,面对尖锐的提问有问必答。温和的谈吐里,蕴含着大诗意和爆发力。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他不是用社会惯常的“再见”来告别,而是非常郑重、真诚地说“感谢,保重”。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常常指挥千军万马,拿出所有积蓄孤注一掷去拍《三国》的大导演。

  高希希御用的演员,很多都比他名气大。徐帆、陈建斌的《结婚十年》来源于他与妻子的婚姻生活;邓超、孙俪在他导演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拍摄期间,发生恋情,修得正果……类似这样与演员的缘分,不胜枚举。

  他的创作历程与他的个人生命相互印证,像极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定要把那块巨石推上去,无论前路艰险,亦或困难重重。

  高希希人生中遇到过三个“劫”,他自己说是“打击的节点”——每个都几乎要了他的命,他又总是能安然度过。三次劫难,也铸就了高希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每一步都有意义

  高希希人生的第一“劫”发生在5岁那年。那是特殊年代带来的一段特殊记忆。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独自带着他生活了5年,才回到城里。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但在他幼小心灵中刻下烙印最深的却是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母亲给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坚强与善良。因此,后来无论我拍什么题材,都要渗透出一个意向——善是一种武器,一种力量。”

  第二“劫”发生在2003年。那时,高希希在秦皇岛拍《幸福像花儿一样》,有段时间,白天拍戏,晚上要开车3个小时回北京去做电视剧《搭错车》的后期。有一天晚上,高希希和司机太困,在高速上睡着了,车祸发生,他被撞断了两根肋骨,“那次差点就死了”。民间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是高希希实在是没法停下来去住院。连续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清晨,人高马大的演员邓超要把他抬起来绑在担架上开工。高希希当时不敢告诉妻子白玉,怕她担心,白玉还是通过媒体才知道自己的先生受了重伤。

  第三“劫”发生在10年前。拍摄《三国》最难的时刻,上千人的剧组,需要高希希自己拿钱去养。他前前后后垫了60万元之后,卡上还剩20万元。盒饭店的老板说,如果剧组继续拖欠饭钱,下一顿就停止供应。高希希回应:“为了表示诚意,你把我最后剩的这20万元拿走吧。”如此感觉几乎过不去的坎儿,其实在他拍摄作品时多多少少会遇见几次,高希希现在说起来却云淡风轻:“我是唯一没有资格崩溃的那个人,拍《三国》那一年,是在炼狱里成长。”

  高希希的作品《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很多素材都来源于他和妻子白玉的生活经历。他们是真正的患难夫妻:两人大学导演系毕业,囊中羞涩,婚房是在北京租的防震棚,把占据棚子中央的那棵大树也算上,共计6平方米。那段时光很珍贵,尽管每天醒来都要面对窘迫的经济状态,但两人活得特别快乐。白玉是中戏校花,亭亭玉立。兩人婚前,有个美国男人找高希希谈判,说:“我给你30万美金,你离开白玉。”这个美国人遭到了夫妻两人的鄙视,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火了许多年,直到现在年轻人还在B站上追的《结婚十年》。高希希坦言,徐帆和陈建斌在里面的表演,有很多他和白玉的影子,比如女人孕期两人一起挤公交,遇到几个小混混把看起来穷困潦倒的男人围住,女人挺着大肚子,挥舞着菜刀跟小混混拼命,死也要保护自己的男人。

  “既然承诺了,就要用一生去面对。”这是高希希的爱情观。2020年是他们结婚40周年,生活平淡,却很幸福。

  优秀作品一定会获得更多支持

  今年6月26日,由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乡村第一书记》在河南杀青。该剧计划于2021年元旦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乡村第一书记》改编自作家忽培元的同名小说,以驻淅川县毛堂乡银杏树沟第一书记王涛为原型,讲述青年干部白朗下派到淅川县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后,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偏远山村改造成美丽乡村的故事。

  今年2月,高希希带领剧组来到河南开始拍摄,这是今年扶贫攻坚项目中很重要的一部作品,“疫情让整个拍摄期足足推迟了1个月,我们正好把细节做得更扎实,这段日子也让前期制作获得了精耕细作的时间,能潜下心来反复打磨剧本。”

  对于中宣部给他的“命题作文”,高希希坦言,“把生硬题材变得有温度”,这个过程既危险又有压力:危险在于,2月份在淅川开机时,疫情的阴霾正笼罩着工作人员的心;压力在于,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为了让北京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几十万当地人离开家乡,所以“北京人欠淅川人民一个鞠躬”。

  淅川民众的朴实让高希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灵魂:“我去走访当地村民,他告诉我,自己曾经的家和土地就在这片水面之下,言语里虽有惋惜,却没有一点怨言。”

  电视剧从2月底拍到6月,高希希一直住在村里的香严寺,物质条件艰苦,他却乐在其中:“这里空气极好。大家每天吃盒饭,我也吃,挺好。”

  因为疫情,高希希手中推迟的项目不少。从香严寺出关,他马不停蹄又到了上海。下半年,他将完成拍摄电视剧《公民》——溥仪的故事。

  拍了那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诠释过的帝王将相也很多,但最让他“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已经打磨了数年剧本的《公民》:“我想用最真实的笔触呈现那段历史,讲述新时代来临中的历史人物。这个戏对我个人来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想把这个作品呈现出来。”

  闭关的这3个月让高希希有了不少思考时间。纵然疫情导致工作延迟,但他相信有失有得。“谁都没想到会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有人会焦虑和不安,也不知道各行各业有没有完全回到以前的状态。”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给了高希希很大震撼:“一场疫情,真的有太多可敬可爱的人值得你去发现闪光点,能激发创作灵感,但我想这个作品一定不是应急式的,也不能是个报告文学,我不喜欢这种创作结构。”高希希说,一场灾难带来了反思,他希望能扎扎实实地创作出一个作品,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能用他们真实的经历去告诉世人,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而我们又战胜了什么。

  早在去年,高希希就关注到一些关于医患冲突的新闻,这些悲剧令他非常悲痛,他认为导致悲剧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双方的互不理解。这次疫情来临,医护人员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让无数人体会到这些“逆行者”的艰辛。“他们冲在一线,他们流下汗水,甚至献出生命。但他们也是普通百姓。通过这次战役,医患之间加深了理解,大家重归和谐。我认为这是未来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支点,它很真实、打动人心。”

  提及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影响,高希希认为,与电视剧相比,这对电影行业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电影产业占用的资金链太长,这口气要喘过来,还要1到2年——房租和人工,都很要命。北京70%院线都倒闭了,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不过我始终相信国家会解决好这个问题,扶持影视行业重新走向繁荣。大家都在等待,等了这么久,优秀的作品一定会获得久违的、更多的支持。”对于未来,高希希保持乐观。

  继续向上,勇猛精进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高希希最喜欢的作家,他的名言“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對高希希影响至今。当初拍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剧组在荒原上,面对困难,疲惫的高希希随手翻到这句话,心灵被呼唤,重新焕发能量。

  海明威曾经参军,作为一名战士走上战场,他的硬汉形象令人难以忘怀。而更让高希希感怀的,是他面对人生的态度:“人生在世,总会面对无数的暗涌和险滩,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面对生活的激情和勇气。我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军龄的军人,虽然没有经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但作为文艺创作者,也渴望像海明威一样具有披荆斩棘的气魄。”

  “导演这个职业不仅仅是在一部影视剧中衡量轻重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在做判断,打动了自己的情谊才能去打动别人,这是我在创作中坚持的原则。”高希希当年拍《三国》,是基于对兄弟情谊的热忱——他初中时就看《三国演义》,少年的他喜欢的是英雄豪杰的故事,成年后看的则是故事背后的谋略。

  2009年,高希希看到剧本,自己拉到7000万元投资接了《三国》。和忠于原著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相比,高希希对小说进行了大量地删减,120回的小说,他拍到80回——诸葛亮去世,收官。“《三国》到诸葛亮这里,故事结束了,天下大势已定。”

  作品众多意味着舆论喧哗。几十年过去,面对无数争议,高希希选择了继续向上,勇猛精进。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登顶后巨石滚下,继续推上,永不停息。日复一日将巨石推到山顶,在高希希身上有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明知道终极,却仍旧坚持。他相信,生而为人,巨石前进或下坠的过程,都极其珍贵。

  苏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