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金装四大才子”疑案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才子,形象,吟诗作赋
  • 发布时间:2020-09-13 15:48

  被掉包的才子

  小时候,我很少看电视剧。仿佛有缘,在我看过的屈指可数的剧作中,好几部剧里的主人公都是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如黄晓明、郑家榆的《风流少年唐伯虎》,耿乐、李若彤的《秋香情戏唐伯虎》,还有我最喜欢的张家辉、关咏荷的《金装四大才子》。剧如其名,在这部戏中,不仅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温柔缱绻,而且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三位才子的故事也都精彩好看。四大才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才华横溢更兼铮铮傲骨,令人心折。

  在四人中,我最喜欢周文宾。相比风流倜傥的伯虎、诙谐贪财的枝山、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挂在嘴边的徵明,剧中文宾的形象最为立体、饱满。他先是与伯虎、枝山、徵明为敌,经一番波折之后,与三人成为八拜之交。文宾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又保有可贵的赤子之心,妥帖而不圆滑,机敏而不世故。他与枝山的妹妹晓莲的爱情故事,亦甜润美好。那时的我当然知道,电视剧中的桥段有虚构成分,但我从未怀疑过四大才子的真实性。我很笃定,在数百年前的江南,一定有伯虎、枝山、徵明、文宾在吟诗作赋,泼墨挥毫。

  有一天,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我在一家书店里随意翻书。说来也巧,我随手拿起的那一本、无意翻到的那一页上赫然写着,历史上的“吴中四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周文宾并不存在!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惊愕、困惑,以及莫名的难过:我最喜欢的周文宾,难道竟是一位冒名顶替者吗?

  被建构的才子

  十几年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博士,我的研究方向是明代文献与文学。2016年,直博二年级的我,需要向导师提交一份专书选读报告。思考选题时,十几年前的困惑突然闪现在我眼前,如深潜的鱼儿跃出水面。于是,我决定去考察明代“吴中四才子”这一名目的由来。

  与儿时不同,此时的我,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类型的文献中找到相关材料,也已学会用“大明实录”“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查考,我看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明确记载了“吴中四才子”的组成。《明史·徐祯卿传》云:“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我猜想,自己当年读到的那本书,其作者应当是根据《明史》写下那行文字的。

  正史中的明确记载,似乎可以为我的问题提供一个确切的解答,但其实,探寻真相的道路才刚开始。我们知道,《明史》实为清人所编,全书编修完毕的时间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而徐祯卿生活的时间,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至正德六年(1511年),二者相距二百余年。想想看,平时我们回忆几天前的事情,具体场景都可能模糊,细节故事都可能有差错,何况二百余年?因此我不觉追问,《明史》纂修者是如何写下“吴中四才子”这一句的呢?他们笔下的“吴中四才子”是否可靠呢?

  据我查考,目前所见最早的“四大才子”民间故事文本,是成熟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弹词《三笑新编》《笑中緣》。在这两部作品中,“四大才子”都是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周文宾,而非徐祯卿。

  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查考史料。正如侦探调查案件需要获取目击证人的证词一样,我想知道“吴中四才子”这一名目在明朝中期是否真的存在。对此,最关键的材料,应该是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自己的文字,以及与他们同时代人的记载。

  于是,我翻阅了唐寅他们的别集、史传等作品,想看看他们如何形容彼此的关系,又记述了怎样的交游往来。在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祝允明在为唐寅所作的墓志中,仅记述了他们二人的交往,只语未及文徵明、徐祯卿;徐祯卿曾为唐寅、文徵明立传,却未曾作一篇传记给祝允明等等。总之,在他们四人的作品中,皆未出现“吴中四才子”之名。

  接着,我又查考与他们同时代之人的记述。首先,我找到了文嘉为其父文徵明所作的行略。至亲的记载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我发现,文嘉确实同时写到了唐、祝、文、徐四人,但也未提及“吴中四才子”之名。其后,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亦为唐寅、徐祯卿作传,其传记同样未提到这一名目。我又相继找了王宠、陆粲、黄佐、王守仁、顾璘、黄鲁曾、王穉登和王世贞等诸多同时代之人为唐、祝、文、徐四人所作的行略、墓志、传记、像赞等各类材料。这些作者都是交游甚广的名士,然而,他们也都没有写到“吴中四才子”。

  以这些史料为据,我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明中期其实并无“吴中四才子”之名,《明史》所言并非当时的实际情况。然后,我继续查阅史料,发现在目前所见材料中,最早提到“吴中四才子”的,是明末清初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徐祯卿小传云:“昌谷少与唐寅、祝允明、文璧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昌谷即徐祯卿字。《明史》对“吴中四才子”的书写,应是源于钱谦益的说法。

  那么,钱谦益为何要创造“吴中四才子”呢?我细读这篇小传,并将其与钱谦益的文学批评结合考察,得到了新的发现。在明代中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人称“复古派”。钱谦益很不喜欢“复古派”。他比较推崇的是“吴中派”。而徐祯卿正好是一位由“吴中派” 转投“复古派”的著名诗人。徐祯卿少时,诗风受到“吴中派”影响,弘治十八年(1505),徐祯卿中第北上,其后便与“复古派”诗人交游,并成为“复古派”领袖之一。钱谦益欣赏徐祯卿的诗,又不甘心他“转投”,因此在小传中,钱谦益创造出“吴中四才子”这一笔,以增添徐祯卿的吴中经历。其深层用意,我认为是通过小传来宣扬自己“吴中派”优于“复古派”的文学观念。

  被创造的才子

  “吴中四才子”的疑虑解开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周文宾是否确有其人呢?我利用各种数据库检索,但始终没有在史籍中找到他的踪影。同时我发现,这个名字却活跃在民间的“四大才子”故事之中。据我查考,目前所见最早的“四大才子”民间故事文本,是成熟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弹词《三笑新编》《笑中缘》。在这两部作品中,“四大才子”都是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和周文宾,而非徐祯卿。

  通过进一步阅读,我看到了弹词中周文宾的模样:他是一位杭州人,年纪轻轻,姿容绝美,家世显赫。这些特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当下网络言情小说中的男主角。继续细读可以发现,周文宾这个偶像剧男主的“人设”,更有为故事情节服务的功用。在弹词中,由于周文宾是杭州人,祝枝山主仆自苏州乘船至杭州见他,故事舞台便由此拓展;貌美则能让周文宾顺利地男扮女装、引人爱恋,“王老虎抢亲”等精彩桥段由此上演。

  显然,弹词中的周文宾,是作者为推动情节发展、增添故事趣味而创造出的“理想型”人物,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此后的“四大才子”故事,亦纷纷以周文宾为主角之一,如1932年问世的程瞻庐《唐祝文周四杰传》小说。我喜欢的港剧《金装四大才子》,应该也是沿用了这个民间“四大才子”故事的叙事传统。

  那么,被写入正史的徐祯卿,为什么没有顺理成章地进入民间“四大才子”的组合呢?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给出答案。一方面,与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于吴中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不同,徐祯卿在吴中仅仅生活了不到十一年,是以他的故事并不为民间所熟知。另一方面,徐祯卿的经历,亦缺少足够的精彩故事。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均擅诗、书、画,科举道路都比较坎坷,这就为民间故事的书写提供了大量素材;徐祯卿则专精于诗,书画不显,科举道路又很顺利。无论是他比较艰深的诗作,还是复雜的仕宦经历,都不太适合写入追求趣味的民间故事之中。

  就这样,利用所学,这个从儿时起就存在的谜题终于被我解开。接着,我将自己的考据与思索写成了专书选读报告,又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订,写成《“吴中四才子”名目再探——以徐祯卿为中心》一文,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

  正如周一良先生在《日本推理小说与清代考据之学》中所说,“推理小说与考据之学看来似不相干,实质却大有相通之处。”我在茫茫书海中爬梳史料,感觉自己好像侦探在案发现场收集蛛丝马迹的证据。这桩“金装四大才子”疑案,目前算是得到了阶段性的破解。或许未来某天,我还会发现新的材料,我的推理便也会有继续修订、完善的可能。

  责任编辑:曹晓晨

  高虹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