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了治疗失眠新理论:多模式睡眠

  • 来源:健康之友
  • 关键字:出版,创新理论,认知行为
  • 发布时间:2020-11-10 11:55

  近日出版的《中华麻醉学杂志》刊发了题为“多模式睡眠:

  顽固性失眠的创新疗法”的论文。“多模式睡眠”是睡眠医学领域的全新概念,主要描述以“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方法治疗慢性顽固性失眠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总结。 文章作者为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建雄团队。安建雄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张建峰同学,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终身教授 John Williams 博士等为主要共同作者。

  据悉,我国有近十万麻醉科医生,《中华麻醉学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办的第一本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中文麻醉学杂志。“多模式睡眠”学说率先发表在这本中文杂志,也是安建雄团队响应国家号召的实际行动。

  安建雄团队发表治疗顽固性

  失眠新学说“多模式睡眠”

  据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 2019 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睡眠障碍病人 4 亿,其中 2 亿为失眠障碍。高福院士同时指出,睡眠质量决定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失眠病人不仅要面对慢慢长夜痛苦煎熬,更严重的是次日认知功能会严重下降,表现为精力不集中、疲劳、效率低下、易怒等,错误发生率增高,甚至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很多空难和医疗事故都与工作人员失眠有关。

  慢性失眠障碍的治疗极其困难,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和财富。虽然全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迄今只有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被证实,包括普遍采用的药物疗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充满争议。然而认知行为疗法需要病人较长时间自律和坚持,加上认知行为疗法人才短缺,以及医保报销政策限制等原因,多数失眠病人难以坚持到痊愈。安建雄团队提出并践行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几乎所有睡眠医学专家一致推崇睡眠认知行为疗法为治疗失眠的一线手段,并警告安眠类药物仅限于短期内使用。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服用方便和病人依从性较好,口服安眠类药物仍然是治疗失眠最普遍的手段。研究型睡眠医学专家诟病药物治疗,除外安眠药会增加摔倒、死亡、癌症和痴呆发生率外,服用安眠类药物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药物依赖和成瘾,长期失眠病人几乎都难以避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建雄团队最早采用病人自控睡眠技术,虽然多数病人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仍然有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治疗。为此,安建雄又提出“多模式睡眠”学说,并带领团队附之实施,结果大幅提高治愈率和病人满意度。通过多年摸索,安建雄将“多模式睡眠”总结为五个基本步骤:多学科评估,滴定,药物依赖脱毒,病人居家自控睡眠和预防复发。

  关于创新疗法多模式睡眠的机制,安建雄指导研究生们做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脑细胞损伤可能是失眠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足够时间的多模式睡眠疗法可以较好地修复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结构损伤,安建雄认为这可能是多模式睡眠疗法治疗失眠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熊利泽院长亲自组织编辑部为多模式睡眠一文撰写编者按,认为通过创新麻醉方法治疗失眠与国际疼痛医学之父 Bonica 创建的麻醉亚学科疼痛医学和心肺复苏之父 Safar 推广普及的急救与心肺复苏一样,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丰富了麻醉学内涵,也为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多了一个治疗选择。熊利泽总编是我国杰出的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 12 届主任委员和西京医院院长。

  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第 11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进教授对这个学说的评价是:提出一个新概念,建立一套新方法,开辟一个新领域。刘进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和长江学者称号,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成功推动并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在我国立法。带领华西医院同道造就了麻醉学科连续十年全国排名第一的神话。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现任会长,第 10 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我国麻醉治疗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于布为教授认为,麻醉科医师主导严重失眠的多模式治疗,代表了麻醉科真正从平台科室走向临床科室的开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