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特征和价值

  • 来源:黄河之声
  • 关键字:古曲,中国钢琴作品,艺术特征和价值
  • 发布时间:2020-12-15 15:56

  摘要:钢琴在上世纪初传入中国,此后诸多中国音乐家便全情投入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浪潮之中,在符合钢琴作品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体现,将中国传统的古曲进行改编也成为了钢琴家们一个重要的艺术方向。笔者就解读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特征和价值一题,结合几部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平心而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历程中,许多钢琴家将我们的传统音乐素材进行重新改编,形成新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独有魅力,又借助钢琴诠释出了新的音乐文化语境。《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优秀作品等皆符合传统钢琴作品优美的艺术规律,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古曲所展现出的古典韵味及高雅风格,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对于故去改变的中国钢琴作品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解读,能够帮助我国创作出更优秀的钢琴作品,发展钢琴演奏的技巧。

  一、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具有三大艺术特征

  (一)标题极具意境美感

  19 世纪欧洲盛行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就是在这一“浪漫时期”诞生。艺术家们经常为自己的作品写上一小段话或者几个优美的词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钢琴音乐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也逐渐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标题作品。对比而言,中国许多优秀的古琴曲也有明确标题,尽管相当一部分都是曲牌,却仍能够直观化或者隐喻化的展现出作品想表达的内涵,观众也可以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初衷。将这些优秀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后,“标题性”不但得到了保留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升华。举个例子,作为琵琶名曲的《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其不但有音乐版本,诗人张若虚(唐)还创作过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作品。著名钢琴家黎英海在上世纪初对这首作品进行了改编,整部作品共分十个小标题,黎英海对原曲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读和分析,根据自己要表现的创作内容,对标题适当的进行了调整,让整部作品恢弘优美如同画卷,让人在聆听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1]。

  (二)多声思维注重情感

  就特色来看,我国的古曲大多都是单旋律线贯彻始终,但钢琴乐却能够带给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鉴于此,中国钢琴作品的许多创作也经常性运用多声部写作技法,对旋律进行多声部的艺术处理,使得单一的音乐线条更加丰富。比方说,《二泉映月》这部优秀作品中,原演奏乐器为二胡这种单旋律乐器,在改编过程中,著名钢琴家储望华认为单一旋律主线不能将阿炳的沧桑一生充分展现,所以特意加入了许多钢琴伴奏部分,在融入新的音乐元素之后,这部作品的感情变化和音律起伏更加丰满,获得了极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气韵生动变化多样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气韵生动贯穿始终。所谓的气,通常指音乐风格的内涵,韵指的是内涵在音色、节奏以及力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展现。《梅花三弄》的主旨为赞美梅花,所以掌握好气韵极为关键,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必须要带有一种绵绵不绝的气息,这种气息可以满足作品中各种情绪的变化,产生一种宛转绕梁的优美艺术效果。

  二、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价值非凡

  (一)成功奠定了最初的创作基础

  平心而论,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舶来品”,在中国音乐家的创作起步阶段,借鉴和模仿在所难免。如何将一门外来艺术进行“民族化”升华运用,这是每一个钢琴家都要面临的问题。将民族音乐改编为钢琴曲,对于每一名中国艺术家来说堪称一条必经之路,当聆听者们逐渐理解并且发觉原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的完美演绎下产生令人惊叹艺术效果的时候,必然可以在观众中引发共鸣,并且生出一种亲切感,调动起聆<听者的审美情趣。客观而言,中国钢琴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古曲改编的这些优秀的作品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二)有效提升了传统钢琴演奏技法

  从技术上分析,钢琴采用十二平均律,隶属于键盘类乐器。我国的大部分乐器都采用五度相生律,大部分隶属于弹拨乐器和弦乐器。在进行将中国古曲改变成钢琴曲的过程中,对于钢琴的艺术特征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以及钢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要进行考量,这种情况让古曲的改编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可是这种限制也恰好证明,作曲家采取不同方式以及手段,充分诠释了古曲中的装饰音、滑音和音乐韵味等等。当一部作品中有了“表现欲”后,相应的技巧随之生成。为了配合全新作品的需要,作曲家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了挑、扫、刮、拂等多种新颖的演奏技法,在满足作品表现需要的前提下,为钢琴演奏技巧的扩展做出了应有贡献[2]。

  (三)促进了钢琴艺术在全国的普及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已经进入中国一百多年,并且中国诸多优秀演奏家屡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但与这种情况不相符的是,现阶段钢琴艺术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一直较低,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其原因主要在于钢琴以多声思维为主,我国传图民族音乐以单声思维为主,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修养和品味差距不小,当普通人当接触到钢琴时,心理机制上总是更多的展开联想:若这部作品的旋律是他们较为熟悉的曲调,亲近之感必然陡增,全身心投入到聆听欣赏之中。所以说,旋律仍旧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中国大多数钢琴乐迷就是喜欢欣赏“似曾相识”的作品,古曲的完美改编无疑为钢琴艺术在中国传播和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优秀的古曲改编成钢琴之后可以更广泛流传并且受到赞誉,推动音乐艺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改编,无论是对民族音乐还是钢琴乐来说,都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