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增绿,娄烦跑出加速度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母亲河,太原,大地
  • 发布时间:2021-01-09 14:34

  山西人的母亲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从娄烦县进入太原,向着下游流去,滋润着并州大地。

  从太原市区驱车向西北方向行进, 约一个半小时后,便进入了娄烦县。阳光下的汾河水库波光粼粼、清澈静谧,与头顶上的蓝天和远处的青山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娄烦最亮丽的“名片”,担负着保障太原市400多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

  后花园里用“肺叶”吞吐培植鲜花

  下石家庄村是汾河水库下游的第一个村庄,为了保护汾河水源地,下石家庄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村内禁止开办污染企业和发展养殖,全面展开了退耕还林工作,村民们没有了土地,外出打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然而,由此带来的优美生态环境,却为这里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据下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曹贵生介绍,村里依托汾河湾的好环境,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里的贫困户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汾河水库东北侧,总面积1300亩的汾河湿地历经两年多的建设,已经揭开面纱,惊艳众人。汾河湿地工程官方名称叫作汾河干流水系水质改善工程,日水处理量达到36万立方米,通过沉降和水生植物根系净化改善水质,再将净化后的水送回汾河水库。

  “汾河湿地如果从高处俯瞰,很像一只头朝北、尾朝南的凤凰,夏天时水草色彩斑斓,非常漂亮,所以我们叫它‘七彩湿地凤栖娄烦’。”站在湿地中央的瞭望塔上,娄烦县环保局局长王亮存指着底下的潜流人工湿地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这片潜流人工湿地是整片湿地的核心部分,栽种着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深入地下半米,能够有效净化和吸收有机污染物,而露在地面上的植物到了夏天则色彩各异、美艳动人,湿地上方还铺设了栈道,供人们观赏湿地景色。

  “我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改善水质,让省城居民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干净水,所以在刚性要求基础上,就打造了这个湿地净化水质,而柔性的目标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说娄烦是太原的后花园,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湿地,还有对面的岚河湿地,打造成后花园里头一朵最鲜艳的花。”对于这里的未来,王亮存满怀期待。

  站在塔上,对面的岚河湿地同样尽收眼底。岚河是汾河的重要支流。为了改善岚河水质,娄烦县岚河湿地也已经正式启用,占地面积为1000亩,日水处理量约10万立方米。作为水源地保护专项工程的重要内容,汾河湿地和岚河湿地相互配合,仿佛两片巨大的“肺叶”,日夜“吞吐”,让母亲河变得更加清澈。

  就是要让省城“大水缸”拥有一泓清水

  “今年‘五一’假期,我专程去娄烦看了水,经过这几年的生态修复治理,娄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感觉就是咱们太原的好江南。”半年前的娄烦之行,给太原市规资局行政审批科科长郭家栋留下深刻印象,让他感慨至今。

  郭家栋口中“看水”的地方,是依托汾河水库而建的汾河水库风景名胜区、太原市区很多人节假日休闲度假的景点。

  汾河水库位于娄烦县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村之间,汾河从发源地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流淌100余公里进入娄烦,从汾河水库流向下游。总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7.2亿立方米的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省城太原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围绕着保护水源地,在省、市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娄烦举全县之力持续不断综合施策,开展了“治理面源污染保护汾河水”“治理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依法合理调整水源保护区”“建成‘五道防线’保障水源安全”“开展水源专项问题整改”“全面推进清河疏浚治理”“实施水源地保护专项工程”等多项工作,保证省城“大水缸”的一泓清水。全县所有选矿、煤矿、洗煤、焦化等行业企业用水全部闭路循环利用不外排。县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6996吨,中水全部作为尖山铁矿生产用水,实现了娄烦境内不增污、娄烦污水零排放、娄烦无一排污口。娄烦还抢抓国家良好湖泊生态治理机遇,成功将汾河水库列入全国15个湖泊生态治理试点项目之一。

  经过持续的保护与治理,目前,汾河水库出口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水,汾河水库及娄烦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水,娄烦县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而在近日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1至9月119个县(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娄烦空气质量排名居首。

  “娄烦既是省城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又是太原的后花园和重要生态屏障。青山绿水、天蓝气爽是娄烦发展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娄烦县委书记薛东晓如是说。

  既要生态,又要生计

  作为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娄烦在治山治水的同时,还逐渐形成了一套“造林造景同步、增绿增收双赢、生态生计统一”的生态脱贫“娄烦模式”。

  登上娄烦南山生态园的山顶眺望,漫山遍野的绿色与红色,伴着清新温润的空气,让人忍不住深呼吸。这与郭家栋记忆中漫山是黄土、天空灰蒙蒙的景象完全不同。他上一次到娄烦还是在10年前的冬天,当时,他身上的白衬衣只穿了一天就全脏了。

  “我们所在的南山生态园,是南山的‘创森’造林工程,是娄烦县委、县政府为创建森林城市、保护水源地、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民增收实施的一项生态脱贫重点绿化工程,一期造林10万亩,其中2017年2.3万亩、2018年4.6万亩、2019年3.1万亩,已经全部完成。你看这底下,绿色的是针叶林,红色的是阔叶林,一到秋天景色特别美。”学林业出身的娄烦县林业局局长梁永飞亲身见证了娄烦县变“绿”的过程。

  近年来,娄烦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万亩,全县绿化率达到57%,森林覆盖率达到23%,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增绿让娄烦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不仅如此,娄烦还在造林过程中通过五项创新机制,达到生态效益和脱贫效益双丰收。

  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既是机制创新的产物,又是当地百姓脱贫的途径之一。娄烦全县共组建了65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社员1503人,间接带动4500人脱贫,实现“一人造林,全家脱贫”的目标。以南山生态园一期造林为例,先后有50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其中贫困社员10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3500元。

  娄烦县在保障有限财力优先用于生态建设的同时,以政府投入引导带动社会投入。近年来县财政在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的基础上,逐年递增,撬动整合各类资金8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县里先后采取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和培育林业龙头企业7家,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1.8万亩,使项目区农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7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

  来到娄烦县的人,都会尝尝当地的水库鱼和土豆,水库鱼肉质鲜美,土豆软糯可口。“来咱们这儿,不吃这两样,你们可就亏啦。”饭店服务员言语中满是自豪。

  生态兴则百业兴。靠着绿水青山,娄烦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