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人生,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 发布时间:2021-01-26 20:48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却没有一条回头路,因而我们的前行就是且行且思、且悟且进的过程,正如,阳明先生所提倡的“知行”观。所谓知行合一本身也有着三个次第,这便是源于《中庸》的“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中庸》有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也就是说,不同段位的“知”匹配不同等级的“行”只是不同呈现形式而已,譬如,上等生而知之者,自可安而行之;其次学而知之者,自可利而行之;最差的困而知之者,只能勉强而行之。

  人自身的成长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悟而知之,生知、学知、困知皆可。

  而人的自我实现往往是结果重于过程,只要终有所成,安行、利行、勉行亦皆可。

  自古以来,能达到“生知安行”的人如凤毛麟角一般,儒门的颜回、禅宗六祖慧能堪称代表人物;而能做到“学知利行”的则多到不胜枚举。但经过“困知勉行”的方成“大家”,王阳明“龙场大悟”就是榜样,而曾国藩的“戊己之悟”也是范例。

  相对而言,最低层级的“困知勉行”恰与最高境界的“生知安行”相应,阳明先生在《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中说,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所以,在谈“知行合一”功夫之时,不可不参详《中庸》中的三个知行层面的深邃内涵,这将为我们在践行知行合一过程中的反复砥砺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让我们从迷茫、彷徨与不知所措中逐渐达到知行合一最终琢玉成器。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那就是——格物致知。所谓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有是非之心的良知,这样一来,诚意与致知便生出了联系。

  这一点可以从传习录中得到印证,譬如在答欧阳崇一节中这样说到: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糊涂者,正是欠此一问。

  其实,高深的教义只要做“自适应”式的解读与吸收,即便修行的人有着怎样的资质其最终都是会回归“良知”上来。而“致良知”本身就不是静坐,也不是静思,而是需要在事上修练,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实践就是知行合一的要旨所在,也是贯穿王阳明心学的灵魂所系。

  因此,人生的成长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循环的过程。“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就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可以说,“行随心发,心随行动”就是达至“知行合一”的法门。

  人生的路,边走边看是一种舒适,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

  结语

  有人问:什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有人答:对真理的直觉!

  最终,伟大的模式和运营,或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