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轮:创新基因引领高质量发展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产业,发展,创新
  • 发布时间:2021-03-07 15:50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产业创新是一条革命性的道路,在突破发展的道路上,袁仲雪的一番话道出了背后的逻辑:“我们的项目转化不仅是要转化成一个产品,而是要转化成一个产业。”

  从1988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袁仲雪和一帮老师们从高校出发,将高校实验室里的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产品、企业,最终形成了产业链。如今,在青岛围绕橡胶产业,以赛轮集团为代表聚集了一批中国先进的橡胶轮胎业的优质企业,树立了“世界橡胶看中国,中国橡胶看青岛”的地位。

  创新是赛轮人的“内在基因”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袁仲雪曾讲道:“赛轮集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创新基因。”

  赛轮集团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内首家集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于一体的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多年来,依托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的产业链优势,赛轮在创新、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致力于以先进的技术推动橡胶轮胎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满足橡胶轮胎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需求,由青岛科技大学和软控股份、赛轮集团联合承建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国家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目前,国橡中心聚集了4000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设计总院下边设了7个分院,研究方向包括装备、智能制造、轮胎、材料、互联网、化工等等,7个分院下设6 4个研究室,以及15个直属研究所。这个团队的专家占了全国橡胶行业专家的1/2以上。经过在基础研究领域多年的积淀,如今,国橡中心在装备、软件、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都开始发力,而所有成果转化最后都集中在轮胎这个产业链条上。

  只有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才有望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国橡中心下设的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研发出世界首创化学炼胶技术,创造了“液体黄金”材料,用化学合成的办法,解决了困扰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难题。应用该材料制备的轮胎,经世界权威检测机构测试,其滚动阻力和湿地抓着力指标均达到欧盟标签法规A级(最高等级)。

  此外,企业的创新还体现在内部管理上。赛轮集团在内部以容错的态度,积极鼓励所有人不断创新。正因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让赛轮在新材料应用、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激发了高端人才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也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有效率,使企业发展与科技研发更富活力。

  近年来,赛轮集团年人均采纳改善创新项目达1.65个,仅2019年创造的价值就达到3000多万元,其中的100多万元被拿来奖励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每一位员工的创新付出,每一位一线工作者的创新创造,都被充分认可。这种探索新鲜事物带来的快感,因为得到承认,而幸福加倍。

  紧抓科技转化人才机遇

  橡胶产业之所以能在青岛落地生根到如今枝繁叶茂,让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一的轮胎生产大国,离不开高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人才。青岛拥有亚洲唯一一所橡胶专业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这里汇聚了全国半数以上橡胶行业专家,特别是橡胶企业的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大多出自青科大的高分子与工程专业。袁仲雪也是其中的一名代表。

  早在1988年,青岛科技大学(原青岛化工学院)为了把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成立了科技开发公司,由袁仲雪作为负责人,10年的时间,转让了 100多个项目。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项目成功率很低。1999年,学校党委决定,允许学校老师用民营的体制自己干。于是袁仲雪和一帮老师开始走出校门,通过创办股份制企业,来实现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在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之后,青科大紧抓人才机遇,在青岛建立了第一所工业互联网学院。紧紧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和创新链,挖掘整合全球工业互联网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同攻关,全面构筑面向产业的新工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校为社会提供了基础人才,企业大学则为人才提供了更高层次、综合素质更强的学习机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家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领导力量。

  2020年11月,赛轮大学成立,袁仲雪担任赛轮大学校长。作为一家从科研院校走出来的企业,赛轮集团自成立之初,就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未来,赛轮大学将通过传播企业精神,倡导企业文化价值,打造各层级高潜人才梯队,致力于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重点关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解决与机制优化;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持续推动高潜力人才发展,激活组织推动变革。

  厚积薄发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中国经济却逆势而起,就如袁仲雪所说,“这是‘中国制造’大放异彩的时代,而对赛轮来说,也是厚积薄发,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国际上一般认为,当研发强度达到2%时,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研发强度达到 5%以上,企业才具有竞争力。据“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显示,2020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61%。连续3年提升,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期,2020中国跨国公司100强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6.10%,比上年平均跨国指数 15.96%略有提升。

  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制造力是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基础研究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维系原创能力、实现专利和标准布局的重要举措。只有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才有望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作为橡胶轮胎行业,未来要发展,必须要有理论的研究,要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袁仲雪曾说,智者同谋,这与赛轮在发展道路上的理念不谋而合。

  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青岛是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从曾经的“上青天”到如今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创新这一核心命题。

  赛轮集团作为青岛市在2021年重点打造的核心制造业企业之一,多年来不忘肩负振兴民族轮胎产业的初心,始终将“用心做一条好轮胎”作为企业使命。未来,借助工业互联网新赛道,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这一朵青岛“金花” 必将在世界绽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