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个”融合 推动京津冀产业深度协同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产业链,发展,资源
  • 发布时间:2021-03-10 19:25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六年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错位,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偏短,以及上下游之间衔接不畅、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高等。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三地应加强规划协调,依托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和产业融合、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产业链融合互嵌,推动京津冀产业发展深度协同。

  加强三地分工和产业链融合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耦合力

  京津冀产业呈现出基础材料和研发服务两头强,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弱的特征,产业链短,上下游环节连接不紧密,产业链间共振量能不足。京津冀原材料产业在全国具有优势,钢铁产量连续18 年位居全国第一,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到全国的8%。然而,其原材料产业却未能有效带动下游关联产业发展,比如石化产业链,其与石油炼化密切相关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塑料制品业,市场份额分别只占到全国的5%、3%和5%。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则成功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其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比12.6%,仅比京津冀多 4. 6 个百分点,但其下游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却分别占到全国的33.4%、67.1%和33.7%,下游产业大幅放大了上游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态势明显。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应全面梳理区域产业链布局。在推动基础材料高端化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主导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内协同构建一批产业链。明确三地的重点发力环节,大力发展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把基础材料优势转换为终端产品优势,确实改变京津冀产业链条短、上下游协同不畅、集聚乏力等问题。一方面,增加中间产品供给,畅通产业链。以石化产业为例,应立足现有基础,发挥京津冀在化工领域的创新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原料、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腰部”产业,打通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医药、纺织服装终端等产品整条产业链,形成联系紧密、高效协同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另一方面,要合力做大终端市场,推动终端龙头企业在京津冀的优化布局,充分利用北京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和营销资源,以及津冀的原材料及制造资源,着力发展汽车、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等终端产品,带动上游材料、元件和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内生动力

  产业能级与创新能力不匹配使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无法同步发力。京津冀电子信息、化工、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但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却相对乏力。以电子信息为例,2018 年京津冀地区电子商务和管理系统、计算机安全、数据传输控制协议、数据传输控制程序、控制器和运算器 CPU、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领域的发明专利,分别占到全国的26%、 26%、27%、27%、28%和31%;同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则不到5%,远低于广东的38.2%,也低于川渝的 8.4%。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错位,导致本地区创新成果大部分流向区域外,对京津冀产业协同驱动有限。 2018 年北京的技术合同,流向津冀的共4867 项,成交额227. 4 亿元,分别只占北京全部技术合同和交易额的 6%和4.6%。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深化产业协同,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抢抓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发展机遇,推动产业与创新资源深度对接。理顺北京主攻研发设计、天津与河北发力成果转化和生产的协同机制,补齐产业短板,形成创新能力和与产业支撑相匹配的产业协同生态。一是对于规模小而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机器人等产业,应联合加大资本投入,共同推进大项目建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对于规模和创新都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钢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应实施强强联合策略,加快发展高精尖产品,联合培育区域品牌,强化竞争优势。三是对于规模大而创新弱的产业,如汽车制造、石化,应梳理产业链短板,共同制定技术研发路线图,开展协同攻关,以创新注入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辐射力

  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在凸显三地数产融合短板的同时,也指明了产业协同方向。数字技术现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0)》显示,数产融合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全国来看,京津冀数产融合水平整体有待提升,比如2019 年智能制造指数排名前10 的省份(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河南、上海、湖北、福建、湖南)中,京津冀地区只有北京入围。从京津冀内部来看,三地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北京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达35%,河北与天津还不到30%。此外,三地数产融合阶段也存在差距。比如,河北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财务、办公、采购、销售等单项应用方面,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仅12.6%;北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占到了全国的1/3,已迈入工业互联网引领的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转型阶段。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应加强优势互补,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促进三地产业高效协同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与传统产业融合,突破产业协同的时空限制,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使整个产业链实现运营效率提升和运营成本降低。北京数字产业优势明显,津冀仍有大量的传统产业急需数字赋能来提高竞争力。加强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有利于发挥北京的数字产业优势,为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赋能,也有利于产业互联互通,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一是要共同搭建支撑产业协同的数字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和5G 网络建设,规划布局车路协同网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赋能产业,整合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形成人才、产品、生产、物流相互融合的线上线下网络。三是鼓励企业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新模式,提升供应链效能和区域产业协同水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