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发膨胀的“上帝视角” 消费级无人机行业亟待严控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消费,无人机,行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9 11:15
要说最近无人机行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大疆在3月初发布的首款整合型FPV穿越机,不同于一般最高时速只有60~70公里的传统航拍无人机,穿越机的速度即便是在大疆对国内版进行了限制的情况下,也足足有100公里/小时左右,海外版达到了140公里/小时,而其他品牌的竞速型穿越机更是可以超越200公里/小时。极快的速度再加上航拍先天的“上帝视角”,足以给人极其强烈的视觉新鲜感和刺激感,但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高速度则意味着高风险,那么谁又来保证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呢?
严管将至,是因噎废食还是未雨绸缪?
2月底,适逢春暖花开时,重庆“开往春天的轻轨”走红全网,不少摄影爱好者在重庆轻轨2号线周围放飞无人机,拍摄列车在花海中穿行的美景,但就在2月22日15时30分左右,列车被其中一架无人机迎面撞击逼停。虽然事故未造成列车损伤也未影响运营,但重庆轨道交通官方发声表示,此举违反有关规定,将依法追究飞手责任。
这并不是无人机第一次踩过界,大家可以随意搜索“无人机伤人”关键词,搜索结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距离传感器来进行预判保护的方案也日趋成熟,但大疆FPV的最高速度只能在手动模式下才能实现,手动模式下强制被关闭了视觉避障系统……相信大家都听过快播创始人王欣那句经典的“技术无罪”,但事实上出狱后他又补充了自己的观点“做事的人可能会犯错误”,同样的道理在无人机产业也能无缝适配。无人机技术其实由来已久,仅仅在我国,无人机市场就已经发展了50多年,只是在大疆出现之前一直应用于军用,比如侦察、攻击、诱饵、货运等等,除此之外在工业领域,比如农林植保、安防、电力巡检等领域也早有布局,但涉及民用的消费级产品在2015年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4亿元人民币飞升到了2020年的361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72%……
所以,我们身边突然就多出了很多无人机爱好者,相信很多年轻人的朋友圈里都能找到那么几个发航拍视频的朋友。但任何发展速度飞快的新事物都会有一个社会适应期,对于无人机而言,极快的发展速度和漏洞频发的管理策略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仅仅看大疆FPV的相关讨论,就会发现舆论呈两极化的态势:一方面很多爱好者认为大疆作为行业领军者,通过整合化的设计统一了穿越机的设计,降低了门槛,过严的管控就是因噎废食,会导致这个原本在国际上很有优势的技术项目从此落寞;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爱好者表示穿越机原本是无人机里的小领域,速度快、杀伤力大,一旦普及开来,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出台相应的管控方案来严加约束。
在我看来,这两个观点其实并不是完全的矛盾,管控的应该是“会犯错误”的人,而不是设备,菜刀也能伤人,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不让菜刀落在坏人手里,或者在坏人还没伤到人的时候就有办法预先处置他,这样就能在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打消消费者的安全顾虑。因此,从2016年开始,国家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就迭代了多个版本的管理规定,从一开始的规范空中交通管理,到起飞重量250g以上无人机实名登记政策,再到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空中交通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实时报送飞行动态数据,2020 年更是严格要求每台无人机都需要有唯一的识别码并设置电子围栏……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都需要持证上路,无人机领域其实也有飞行执照,但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重量小于等于7kg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目视距离半径 500m内,相对高度低于120m范围内不需要执照,但这恰恰是民间飞行最多的领域,而且也没有规定速度,所以,一旦高速穿越机开始普及,这项规定的改变基本是板上钉钉。
除此之外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很多“破解”组织,专门以解除大疆无人机禁飞限制为卖点进行违法交易,破解完成后的无人机可以在任何地方起飞,部分机型甚至可以升到500米以上的高度,而且据我们在各个飞友群的聊天中得知,购买破解的玩家并不算少,因此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
政策与对策的博弈,无人机反制已在路上!
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在符合当前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推出产品无可厚非,但社会责任仍需要承担起来。还是以穿越机为例,比如根据大疆的内部推演数据,强制消费者通过账号登录的方式在DJIFly中模拟飞行多少小时,学习多少课程,甚至完成模拟考试后才允许实机操作,与此同时联合国内的保险公司推出第三责任险,跟机动车一样实现无人机持牌、用户持证、第三者有保险的组合方案。
不过,民用无人机始终是一个相对新鲜,发展速度又特别快的领域,相关政策的更替速度显然存在滞后性,比如各省市的限飞区域划分其实就不太明朗,禁飞区主要集中在机场和一些特殊地区,在地图上依然可以找到很多空白区域,而明确给出法规适飞区的目前只有海南全省和广东省深圳市,再加上破解的存在能够让无人机彻底“放飞自我”,所以,我们仍需要公安机关的相应对策来实现额外的保护。比如在2月重庆出现无人机撞击轻轨事件后,当地公安分局就立即出动了手持式无人机反制枪对“黑飞” 无人机实施打击,事实上无人机反制行业的发展是与无人机同步进行的,只是它基本面向政府,广大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那么,它是如何实现反制的呢?
为此,《电脑报》采访了重庆兰空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专注低空无人机安全防御系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曾完成过多项正国级、副国级及重大安保任务及项目建设,据公司总经理田真真女士介绍,由于无人机需要在公用频段与控制器进行无线连接,以大疆为例,大多数产品的工作频率都在2.4-2.483GHz/5.725-5.850GHz,非限飞区域最高相对高度500米(需申请),属于低空领域(相对高度1000米以内)。
低空无人机反制的基本逻辑就是干扰这一频段以屏蔽无人机与控制器的连接,而后续的方案又分为让无人机自动返航、原地缓降、诱导到指定位置降落等等。以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反制枪为例,它通过定向天线发射干扰电磁波,可有效“击落”目标,但这一方案的问题在于它属于“被动防御”,也就是先有违规飞行再有反制,对于突发事件的响应往往不及时,在关键区域这样的防御方案并不够完善。
所以,目前的低空无人机反制,尤其是相关部门划定的关键地区往往都采用主动式反制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频谱解析主动搜寻无人机控制信号,通过雷达对目标侦测、定位、跟踪,再通过光电摄像头进行实物确认,然后利用发射电磁波信号的反制设备进行主动防御。显然,在设计合理的覆盖范围情况下,这种主动设备可以实现对无人机预警识别后自动打击的目的,这也是目前机场、军事管制区、监狱、发电站等地区的主要防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