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A 找了一个著名的手相大师给自己看手相。
大师看了看A 的手相说:“你皮肤挺干啊。”
还没等A 回应,大师又道:“要不试试这款护手霜吧。”
……
看完这则小故事,你可能会感叹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不易,也可能因为自己职业的低门槛而后背发凉。其实,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职业的威胁,从阿尔法狗(Alphago) 打败李世石开始就甚嚣尘上了。确实,不少领域都已经面临了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高速公路收费站用ETC 取代收费员,ETC 就是一种人工智能; 银行营业厅安装了各种银行业务机器,取代了窗口柜员; 各种新闻提到,曾经是金饭碗的证券公司操作员已经大量被机器取代……
这些信息都预示着,机器正在并将要取代曾经可以广泛就业的职业,甚至这些职业很多都还是高收入岗位。
从2015 年至今,英国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迈克尔・奥斯本和卡尔・费雷的数据体系持续发布了一个研究结果,罗列了365 个可能受到人工智能威胁的职业,并对它们进行了排名。其中,最高风险的5 个工作是:电话销售;打字员或键盘工作者;法律秘书;财务客户经理、物料记录员;仓库分拣员。最安全的5 个工作是:酒店经理或老板;酒吧或许可证店老板;教育管理者;语言治疗师、演讲教练;社会服务管理者。
虽然国外的职业跟国内会有一些出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研究结果中窥得职业发展的大趋势。到底怎样的职业会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低危职业呢?
区分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
其实,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程序型工作和探索型工作。
程序型工作。程序型工作,是依据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就能实施的工作。比如工厂的生产线。从一个器件变成一个产品,需要几百个程序和标准,只要按照程序和标准完成每一道工序,产品就能做出来。比如:银行的前台业务,电话销售等。
探索型工作。探索型工作,光靠标准化流程化是不能完成的,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些新的探索。比如心理咨询师。每一次心理咨询都是一次未知探索,来访者的情绪、表达、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提问、分析都是全新的体验。
而人工智能主要能完成的自然是程序型工作。一切可以被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完成。生产线被机器取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对而言,探索型工作的大量细节无法流程化标准化,需要相当丰富的情感、经验和人脑决策。这些任务,人工智能确实在学习,但习得所需的时间更长; 即便习得,人类也不敢交给机器。那探索型工作具体有哪些呢?
三类有前途的探索型工作
显然,探索型工作在未来会更有技术含量,不容易被取代,也会有更大需求。笔者这里总结出三类探索型工作—社交类工作、设计类工作和经验类工作,并将其合称为“三个安全岛”。
社交类工作。比如职业生涯咨询,这种咨询的特点是,很多时候都要见面沟通。双方需要看到彼此,观察彼此,感受彼此,才能起到有效沟通。这种工作,就是社交类工作。社交类工作中的沟通,都需要投入大量情感。你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需求、心理状态、思维观念,并由此做出共情、理解、体察、觉察,用恰当且丰富的语言、行为,在与对方的互动中实现工作目标。这一切动词,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典型的社交类工作有:大客户销售、咨询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老师。
设计类工作。设计的“原创性”特点使得机器取代这个能力变得更加困难。人工智能可以做大量重复的任务,只要任务可编码,就可学习。但人工智能还很难做原创性工作。它可以复制一百万张梵·高的《星空》,但无法成为梵·高,原创出一张带有全新感受的美术作品。典型的设计类工作有:平面设计师、U 设计师、动效设计师、文案策划、编剧。
经验类工作。经验,是一个人对领域中偶发事件认知、评估和应对的能力。经验和技能的区别在于“偶发事件”。有经验的医生,意味着他在看病过程中经历过大量的偶发事件,比如各种疑难症状,手术中的各种突发意外,并由此建立起一套认知、评估和应对的能力。当一个职业更看重经验,意味着该职业的偶发事件特别多,比如医生、老师、隧道设计师;同时意味着该职业的偶发事件影响力特别大,比如飞行员、基金经理。而人工智能最能干的地方就是“可重复”,相反偶发事件的特点就是“不可重复”。因此,当一个职业更看重经验,那该职业就很难被人工智能代替。典型的经验类工作有:医生、老师、咨询师、律师、飞行员、基金经理、隧道设计师、架构师、人工智能工程师。
当然,没有什么工作是一定不可替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新职业因新业态而兴起,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生活服务业从业者拥入新职业领域。但如果你从事的是探索型工作,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