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锦囊,化解课堂意外时刻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锦囊,课堂,视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09 15:04
让我们试着从一个比喻的视角看待教师与学生协力构建的课堂。随着上课铃声响起, 清脆响亮的 “起立” 之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启一段特别的旅程, 芳草萋萋、树林茂密、生趣盎然。我们的目标将不只是穿越这片幽深丛林, 我们还同样享受着跋涉旅途的过程。在这段旅程间, 师生互相陪伴与鼓舞,欣赏景致, 涵养情感, 学习技能,砥砺品质。
丛林间的旅行并不总是按照既定路线, 意外时有发生。有可能是一场意外而至的滂沱大雨, 有可能是队伍间一句流言引发的骚动, 有可能是一时萎靡不振的士气, 也有可能是偶发的路线规划失误。这隐喻我们课堂无处不在的意外时刻。
作为这场40 分钟微型历险的 “领队” 与“教练”, 如何巧妙化解这些意外时刻, 靠教学的机智, 也靠教育的气度。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妙招, 从不同的维度应对旅途间无时不在的“意外时刻”, 让“意外” 蜕变为景致, 让课堂因“意外” 焕发别样的美丽。
顺势而为: 让我们一起听听那场雨
《无问西东》中有这样动人一幕: 西南联大, 学生们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铁皮屋子上课, 雨水透过屋顶渗露了下来。教授数次提高音量, 依然遮盖不住敲打铁皮屋顶的雨声。在大家以为教授要气急败坏之时, 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 四个苍劲大字。老师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 听雨冥思。艰难时局, 危房之下, 更觉世事艰辛,倍感使命沉重。意外, 把这些年轻的生命引向对时代与使命更真切的体悟与深思。
南方夏日, 雷多, 雨密。上课正值酣畅之际, 大雨倾盆而至。同学们心神被搅扰, 纷纷望向窗外,无心听课。我情绪正欲失控, 心中不禁一震: 我的愤怒无论如何抵不过这窗外景致的诱惑。何不顺势而为, 和这群孩子一起欣赏这雨,听听雨声, 细观雨势, 共吟诵雨的诗篇, 这未尝不失为敞向自然的语文课。经此之后, 同学们在雨天之际心中安然, 很少再心绪不稳。
自然本就是我们课堂的外延。窗边飞过的一片五彩流云, 误入课堂的一只蹁跹蝴蝶, 西天边轻抹的绚丽晚霞, 虽在规划之外, 但具有别样情致。孩子的心灵是敏锐的,总能捕捉到教室窗外的一丝一毫意外。顺势而为, 就着这美丽的意外, 让课堂不仅局限于方寸课本,不执拗于一词一句, 也许会具有更深沉和广阔的生命质地。
急中生智: 让我们的思维同频共振
《智取生辰纲》一文中, 杨志带领众军健押解生辰纲前往东京。旅途艰难, 众军健因天气炎热, 怨声连连, 只想躲于树荫下乘凉; 杨志警觉, 恐有歹人作乱, 迁怒军健们不听劝告, 不服管教, 常对其藤条伺候, 以至最终人心离散。黄泥冈上, 杨志最终失守生辰纲。杨志的失败前文已有铺垫: 他粗暴蛮横, 是一个缺乏同理心与共情能力的团队领队。
如果课堂之上, 学生也如黄泥冈上的众军健一般疲懒、躁动、涣散, 作为领队的老师, 该如何行事? 习惯于自我权威化的老师可能会“牛不喝水强按头”, 让学生必须跟着自己的节奏来。虽不至于如杨志般挥起藤条驱赶鞭打, 然而最终却也很可能老师向左, 学生向右, 貌合神离, 各走各的路。
课堂上学生出现情绪骚动极其常见, 青春少年, 体内都关着一团火, 憋着一股劲儿。体育课后回到教室, 一个个少年的身体如同被点燃的火焰, 要求他们马上静坐下来读书算题, 实在是强人所难; 课堂上机灵鬼和捣蛋鬼偶然开小差, 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掀起教室片刻的情绪浪潮; 夏日午后, 学生总会有睡意袭来, 难以抵挡, 也实属人之常态……我和学生有个秘密约定,如若发现大家状态不佳, 我会给出一个指令, 让我们的课堂进入“冻结状态”, 大家不准说话不准动,在静默之间, 待大家的思绪大致同频时, 我们再继续接下来的课程。当然, 也会出现同学们集体性的情绪低沉离线状态, 这时, 我会带着他们玩一些调动情绪的小游戏, 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确保思维在场。
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学生, 不只是关注他们是否人在课室, 更多是关注他们是否思维在场, 学生是否与教师在进行思维的同频共振。当学生集体性地出现情绪的波动时,教师需要考虑放慢脚步, 通过集体性的指令, 构建一个共时性的场,把学生飘飞的思绪牵回课堂现场,聚焦于当下。这需要教师有共情能力, 敏锐觉察学生的状态, 适时调整策略, 否则在这短暂的40 分钟历程中, 教师极易成为杨志那般粗暴的“独行者”, 即便厉声呵斥,也往往收效甚微。
将错就错: 让错误成为别样的景致
旅途并不总是顺利, 波折时有发生。旅途间路径纷繁, 歧路重重, 出现差池、偏离既定线路的情况亦时有发生。然而因为这意外,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景致。课堂亦是如此。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有时由于前期准备不足, 未能做好充分预测,课堂上难免发生失误, 小至书写演算错误, 大到课程内容准备不充分, 经不起学生的推敲和质疑。这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一时之间成为学生们审视的靶子, 一定尴尬至极。这种尴尬, 我也曾深有体会。我的做法是不掩饰, 不推脱, 真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向学生道歉。我曾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教师将课堂上自己的无意之错, 对学生称作是自己有意设置, 虽缓解了一时的尴尬, 但事后内心始终不安, 为自己的不坦荡而惭愧。由此我深受触动, 领悟到化解课堂意外与矛盾的一切技巧都需要建立在真诚之上。
对于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然而有价值的意外难题, 我邀请学生共同协商, 如若无果, 便留置课后细加研讨。把主动性赋予学生, 对教师而言, 未尝不是缓兵之计, 为自己铺设一个台阶; 对学生而言, 也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已实属不易, 鼓励他们去谋求策略, 寻求解决路径,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课堂上, 学生有时也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知识性失误。有一次, 我组织同学们背诵和默写古诗, 谁曾想毕业班的同学竟然会出现让人瞠目的低级错误, 将《使之塞上》与《次北固山下》背得颠三倒四: 乡书何处达, 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汗塞, 归雁洛阳边。面对此情此景,王昌龄和王湾两位诗人大概也会气得吹胡子了。我想, 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对诗意与内涵的不理解。狠心舍弃原本计划好的课程内容, 我给同学们细细讲解了为什么“征蓬出汉塞” 只能够与“归雁入胡天” 相对, 以及这背后深远的历史渊源; 并借此拓展讲解古诗课程中因理解偏差常出现的误区。对这意外而至的教学契机, 我格外珍视, 这恰恰是一种邀约, 借此得以丰富课堂的内涵, 拓宽课堂的边界。
课堂上教师的一时失策, 或学生意外出现的知识盲点, 都是课堂新的生长点。教师需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尊重意识, 无论是对其进行善意的搁置, 有意的调控, 还是执意的探究, 最终都会将其整合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 带来意料之外的精彩。一场旅行, 往往会因为意外的景致而显得格外精彩, 课堂亦是如此。
将意料点化为别样的精彩,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首先需要有一种广阔与人文化的视角。学习绝非囿于书本静态知识与概念的复制, 它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课堂中所有的意外都隶属于我们的构建过程, 本属于课堂资源的一部分。你不可能完全预料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的所思所为,对课堂中意外时刻的重视, 是对 “以生为本” 观念的切实践行。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时刻,我们需要进行理性评估, 明确其所隶属的维度, 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如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资源, 丰富自己的课程内涵。面对学生呈现出的学习状态,我们可进行细致分析, 觉察现象背后的深刻动因, 获取解读学生心灵状态的钥匙, 继而采取措施, 谋求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而对课堂上出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失误, 也许都可以秉承真诚的姿态,将其铸造为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思辨能力的良机, 这未尝不失为一种更深刻的学习。
一节课如同一段旅程。旅行的目的不只在于抵达终点, 更在于领略沿途的风景。
师生在这场旅行间, 相互呼应, 彼此鼓励, 虽有意外, 但以欣赏的心态应对与转化意外时, 意外未尝不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者单位: 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