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
-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粮食,种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06 20:1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现代化。此前,不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还是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那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将“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口粮上已经达到54.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主要用了‘中国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说。
成绩突出,但问题依然存在。万建民表示:“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但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
万建民表示,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
“从品种水平看,我们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约为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超过50%。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白羽肉鸡的祖代种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这些品种方面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此外,张桃林表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消失风险还在加剧;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高品质、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和产品还比较缺乏;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作物育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够健全,亟待补齐生猪、奶牛等畜禽品种多世代持续规范的性能测定和选育体系等“短板”。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有不小的差距。”万建民说,
张桃林指出,从时代要求看,人民美好生活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一些高品质的、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和产品比较缺乏。
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此,专家建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创新,加强与常规育种技术相衔接的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强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培育。全力打造2~3个国家级种业航母,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种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聚焦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建立中央和地方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建议设立国务院种业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力度,研究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等。”赵皖平说。
赵皖平进一步分析,由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均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且投资规模大、预期不确定因素多,建议加大投入力度,由中央和地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严格保护我国种质资源安全,防止资源流失或被窃,对关系种业安全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出资保护。
“加快培育突破性畜禽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完善国家畜禽生物育种多功能实验室,重点建设基因组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基因编辑平台、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等;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聚焦育种关键环节,依托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资源保种场等建立育种联合体,深入推进畜牧良种联合攻关,加强境外优异资源引进,全面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力及国际竞争力。”赵皖平表示。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加大畜禽种业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动物性种业运行机制,打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企业运作为方式、以种业为主营业务,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规模化、高效率育种创新融合体,不断推动优良种畜研发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国家队”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成立8年来,潜心打造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种业生态平台,在财政支种、金融强种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基金合作方之一的中农北斗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实现“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融合的生态农产品流通平台。该公司董事长王惠枝表示,我国种业要实现良性稳健发展,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行动是关键。攻“芯”为上,才能不被“卡脖子”,才能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