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台湾社区营造在大陆的借鉴方式
- 来源:时代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区营造,台湾,社区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25 21:24
摘 要:从1994年至今,台湾在社区营造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通过辨识社区需求,连结社区特色,鼓励由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培养了社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公共事务自决能力。[1]虽然两岸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台湾在社区营造中的成功经验仍可为大陆所借鉴。
“社区营造”概述
台湾社区营造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于1994年后取得突破性进展。1998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文化白皮书》将社区总体营造概括为: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提升人的品质。 [2]造社区只是社区营造的方法和过程,而造人——即培养公民,才是社区营造的目标。与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不同,社区营造强调由下而上,公众参与的过程,公众、政府、非政府组织三方积极的协作、沟通。
日本社区营造家宫崎清教授将社区营造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核心。台湾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该理念进行在地特色的寻找。2005年台湾行政院的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提出了营造社区的六个需求面向: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安全。在社区营造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六个需求面向考虑也充分得以展现。
台中北屯区税湳社区的“花样水南,爱丽丝花园”项目便是社区营造中人的资源和环境景观需求结合的体现。社区居民想要改变不满意的社区形态,共同打造一个理想中的社区花园,社区实务工作坊就安排专业老师或社区老师傅指导社区志工一起学习、展开建设,在花园建造的过程中社区居民也通过亲自参与设计、建造,实现了社区参与。
基隆市过港社区收集各色饮品塑料瓶盖创作的蓝鹊意向墙则体现了环保生态需求和景观资源的结合。该社区长期收集各种不同颜色的饮料瓶盖,在收集的过程中持续进行蓝鹊意向墙的绘制,项目实施同样是采用社区提供平台、聘请专业墙体艺术创作指导老师,再由社区志工动手创作。同时,蓝鹊作为台湾特有的鸟类,这一创意墙体不仅展示和宣传了台湾的特有动物,还形成了一个新地标景观:一个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所带来的益处不仅是单方面的,还会派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台湾社造联盟理事长卢思岳先生在结合实践经验后提出了推动社区总体营造的四个进程:一、认识社区,形成社区意识,建立社区文化认同。二、找出社区的需求与特色。三、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愿景,建构由下而上的参与机制,透过居民参与建立社区主体性。四、培育成熟、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社区公民,以建立社区自主性,永续推动社区总体营造。[1]台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为大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台湾社区营造对大陆借鉴的启示
拓宽公民社区参与渠道,培育社区公民公共事务自决与参与能力。在我国大陆地区,与社区营造含义相接近的概念是社区建设,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在于政府,由政府自上而下对社区的建构而发展;而社区营造的主导力量则在于社区居民,强调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大陆社区可以转变社区建设的政府主导模式,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社区事务的解决可采用由政府出资,社区协助链接资源和提供专业指导,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动脑,三方协力共同完成,实现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的转变。社区居民在亲身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专业人士对社区居民的指导也有利于帮助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的公共自决与参与能力,促进公民的培养。
培养多领域社区营造人才。社区营造往往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具有多学科属性,需要多领域人才的参与。然而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职数量一直存在巨大的供需不足,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加大对社区营造人才的培养投入,提高行业内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鼓励其他专业的人才与社会工作进行领域融合等方式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构建多方协作氛围,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在台湾的社区营造案例中,社区营造的参与方除了政府、社区、公民以外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大陆可以借鉴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的进行社区参与,划分各方职责,构建多方协作的氛围,为社区事务的解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社区注入新的能量。
识别在地特色,满足社区需求。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城市的本质和活力都在于其多样性。[3]当前,大陆地区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飞速发展,而社区营造、建设的速度却与社区建设的提升不成正比,社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借鉴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应找出社区特色与需求,从五个在地特色和六个需求面向出发和思考,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研究具体的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形式主义或讲话的“规范”、“指标”出发,[4]应整旧如旧而不是彻底推翻。
长期以来,政府在社区构建中都处于主导的核心地位,但随着大陆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意识正在觉醒,政府是时候转变职能,由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将社区营造的主导权交给社区和社区居民,培育社区营造人才,培力增能。期待大陆的社区通过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实现由下而上、社区自主、 居民参与、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思岳.社区总体营造概论(台湾)
[2]“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
[3]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译林出版社, 2006
[4]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 J]. 规划师,2013,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