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出现亏损,猪周期又回来了吗?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亏损,周期,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5 14:18
如今,全国各地纷纷开始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天。然而对养猪人而言,近期却是不折不扣的进入了猪价的“冬天”。连养猪业的龙头老大牧原,也在5 月24 日一度盘中跌停,收盘时下跌8.58%,近3 个月,牧原市值已蒸发1500 亿。牧原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坦承,要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对于养猪人来说,行情的起起伏伏早就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清楚知道猪周期的存在。但是这一次猪周期的逆转着实有点令人猝不及防。今年一月,猪价才创造了历史最高价,也将这轮自非瘟爆发以来持续上涨的行情推到了顶峰。连续两年多的持续盈利状态,使许多人都已经将养猪赚钱视作理所当然,曾经的猪周期似乎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春节刚过,猪价就开始了一泻千里。4 月8 日,新牧网猪价指数两年以来首次跌破100 的基准值,意味着养猪业开始进入久违的亏损状态。5 月10 日,全国平均猪价更是跌破了10 元/ 斤的重要心理关口。目前新牧网猪价指数已跌至 82.3,养殖户已经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尤其是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头均亏损甚至已经高达800 元。巨头们尽管实力雄厚,在汹涌的暴跌之下也不能幸免,根据农财数读统计,上市养猪企业一季度净利润普遍大幅下降,温氏下跌71.28%,新希望下跌91.59%,正邦下跌76.63%。
许多养猪人才猛然醒悟,猪周期又来了,而且来的如此凶猛。当养猪人近两年已经习惯于将非瘟作为猪场的最大敌人严防死守的时候,很多人却一不小心,再一次被猪周期所伤害。当前几天,猪价跌破10 元意外登上热搜,许多网友开始欢呼终于又可以好好吃肉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养猪人如今对未来的彷徨。
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猪周期怪圈?让市民吃得起肉,也让农民养得起猪呢?
我们首先要看看猪周期的本质。猪周期就是利润的驱使造成的,利润是猪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和首要驱动因素,利润率是度量养猪户进入和退出的标准,不是先养猪才有利润,而是先有利润才来养猪。
具体到每次猪周期,它的直接原因其实也各不相同。 2002-2006 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2006-2010 年的猪周期是蓝耳病等原因造成的;2010-2014 年的猪周期是流行性腹泻、伪狂犬叠加等原因造成的;2014-2018 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和环保趋严等因素造成的;2018 年以来的猪周期则主要是非洲猪瘟造成的产能短缺。
而从去年开始,既有高利润的刺激,也有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的原因。从巨头到散养户,生猪产能都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扩张。根据农村农业部的统计,2021 年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18 万头、恢复到2017 年年末的96.6%,生猪存栏4.16 亿头、恢复到2017 年年末的94.2%,猪肉产量 1369 万吨,同比增加31.9%。预计2 季度,全国规模猪场肥猪出栏量同比增幅将达到50%,今年6、7 月份,生猪存栏就有望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这也就自然意味着高猪价的一去不返。
在大力推动生猪复产的同时,政府也意识到了需要避免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养殖端的利益大幅受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农业农村部门既要立足当前抓恢复,也要着眼长远稳生产。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
从长远来看,跳出猪周期的怪圈还是要靠养猪业规模化的提升,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2020 年,全国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 左右,规模养殖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但也要看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金融和信息工具上的创新也值得借鉴。生猪期货在今年1 月份上市,也在逐渐发挥着金融工具该有的避险作用。近日农业农村部也表示,正研究建立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努力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提出探索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调动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
国际、国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调节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进行干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给产业发展带来困扰和损失,对经济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这种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