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女性化的消费社会没什么不好

  最近一个时髦的话题是关于“娘炮”的。这其实有点复杂,至少人们似乎把两个问题混在一起讨论了。其中一个是对比较女性化倾向的男性的社会接受度;另一个是,很多男性的生活消费出现了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化的倾向。

  第一个牵扯到的是社会风序良俗的话题—大多数人是不是应该对具有较强女性化气质的男性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

  很多人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他们还举出了一个生活在台湾的男孩因为自身的女性化气质受到同学欺凌而自杀的例子。不过,这个例子更多是指向制止校园暴力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不管他是不是具有某种气质,甚至是不是在某些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做法—即使是违法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同学的欺凌。

  但是,即使不受到同学的硬暴力,这种针对具有女性化气质的男性的歧视就消除了吗?肯定不是。在一个局域社会中被孤立照样是一种歧视。这种歧视的原因更多是由于人们初始认知世界的时候教育的灌输。比如,成年人会在儿童成长到某个时间点时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且告诉他其所属性别应该具有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于群体中某些人的“错位”性别认知,成年人也许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歧视。

  但令人怀疑的是,这种非歧视教育的作用。因为你告诉小孩“应该做什么”,本身就是对“应该” 范围之外的行为的一种否定。一个普通男孩,他知道自己的男性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就肯定会对其他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这就像人们只要站在阳光下,就会有影子一样。对于女性化气质强烈的男性虽不该歧视,但现实中的歧视行为可能还会存在很长时间。

  很多传统性别行为规范意识比较强的人群混淆了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他们误以为那些小鲜肉偶像的标杆作用导致了青年男性的雌性化。这种误会有点像美国曾经做过的关于男高中生性行为的一个调查,他们发现男高中生过早发生性行为和其所在家庭是否拥有烤箱呈反线性关系。那么给高中生发烤箱是个预防过早性行为的方法吗—当然这是个笑话。青年男性的行为,特别是消费行为出现偏于传统认知的女性化趋势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的偏好变化。女孩们开始更青睐那些生活更细致,看起来干干净净的男孩了。而男孩们因此开始更注意自己的发型,更大概率地使用香水,穿着更加明艳,以及想办法让皮肤更加光滑—诸如此类的行为改变大概都可能被认为更女性化。这种趋势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影响都是正面的。

  首先这说明在男性可以左右女性的生活的消费倾向的同时,女性也同样可以左右男性的此类倾向。这种控制其实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类似于方形的面积在两边等长时面积最大,男女权利越接近,其所处的社会也更具有张力。

  另外,男性更在意自己生活的细节,在意自己是不是够“好看”,意味着一次真正的消费升级。这也为很多消费品和消费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有的人担心这种“娘风”会导致中国男性的雌化,其实这种忧虑是没必要的。在一些居民生活更优渥的国家,这种“娘风”在19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他们也并没有什么糟糕的性别偏差。

  在动物进化史上曾经有一种大角鹿,因为雌性大角鹿偏爱角大的公鹿,认为它们更“好看”,于是公鹿的角越进化越大,最后因为累赘的犄角,大角鹿灭绝了。人类会出现类似情况吗?如果你相信中国女性的共同智慧就不会有这种担心。归根结底,她们更喜欢有能力提供优质生活的配偶,好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