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的生活味住在海岛上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定海,生活味,古城
  • 发布时间:2021-06-20 19:06

  在南方烦闷的初夏,一路抵达舟山定海,迎面而来的是一股“舒坦”。这种舒坦可能来自于东海的风,一阵阵不咸不淡地吹在人身上,也可能是来自于这里的步调,嘈杂的朝圣团踩着急匆匆的脚步赶往普陀,只留下那些不慌不忙的人,慢悠悠踱向定海—— “去普陀礼佛,在定海生活”,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自古定海所在的区域,便是人们前往普陀必经的中转站。往来船只停泊在定海港,人们抵达普陀之前往往要在定海的寺庙投靠一宿。位于定海古城的祖印寺,便是过去僧俗朝圣的转驻地。信众往来如织的同时,定海人却迫不及待地向外走,在宁波、上海等地打拼奋斗,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宁波帮”的重要成员。有一种说法认为,宁波帮十大巨商中舟山籍的有5 位,占据了半壁江山。定海商贸的拓展,催生出一批文化、政治乃至宗教界的优秀人物,其中不乏“世界七大船王”董浩云、“中国火柴大王” 刘鸿生这样的富商。他们虽身在外地,但家仍留在这里,和家人生活的记忆也散落在定海各地。

  如今的定海古城,密集处几乎三五十米就有一个“名人故居”,其中一部分已被修缮成纪念馆或博物馆,如蓝理故居与朱占山故居,有的仍供人居住,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对于到访者,他们有时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身处于“我国第四大岛”舟山岛内部,不一定处处都能望见辽阔的海港,但在定海人的生活日常里,却处处都带着“海味”:依赖“海上的士”出行的日子,不过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小岛迁,大岛建”的政策下达后,也仍有极少数不舍离去的岛民留守。

  富商对家乡的关照,岛民对岛的依恋,交织在定海的人情世故里,成为海岛小日子的温柔底色。但它依然有“宁波帮”的韧劲,沉淀在渔民的冒险精神中,在定海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愈加显现——马岙村里,一场乡野游园会吸引了上万人在此游园逛村,希望能在亲近乡野土地的同时,回应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想象;黄沙山上,六爷和他的朋友们正试着打造一个既乡野又时髦的新生活方式社区,“看看离开乡村的年轻人会不会因此回来”;此外还有诺曼营、一爿旧店等,一群有意思、有想法的年轻人正在为定海这个有人文底蕴却不够时髦的地方增光添色。

  或许在外界看来,同样在舟山,定海区少了普陀山这样的“万年青景区”。但也因此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岛上,它保留了更多自己的步调。在采访时,我们曾听到这样的故事:退休学者在老街里开了一家史前博物馆,摆满了自己多年来珍藏的宝贝;打棉花的老人钟爱画画,笔下风格魔幻的渔民画已经在日本开了画展;开“海上的士”的船老大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但夫妻俩在家就是闲不住……

  他们住在这海岛上,生活免不了有咸腥和波澜。但在每一个故事里,定海人都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让舟山定海的生活味,变成了万千种独一无二的滋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