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江清水 享“绿色红利”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生态优,绿色发展,环境
  • 发布时间:2021-06-22 16:50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18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的要求,至今言犹在耳。

  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湖北省以 “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保障当地居民环境权利。如今,长江的岸绿了,水清了,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江风习习,荫凉片片,不少人在湖北省荆州市万寿园内游览憩息。“1998 年特大洪水,我经常来这里巡堤,三峡大坝控制洪水以后,就不用再来巡堤了。”今年77 岁的李用书曾是荆州农业局的员工。他说,当年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围着万寿宝塔建起了公园,他喜欢早上到这里写地书。

  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 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1998 年盛夏,荆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观音矶头记载45.22 米的超历史最高水位线。“观音矶是长江出三峡后流经的第一个矶头,随着三峡工程、荆江分洪区的建成使用,以及荆江两岸堤防的加固,使得这里的防洪形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中共荆州市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实施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创造性地做好“长江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三结合的文章,并遵循历史沿革和民间约定俗成,将项目名称定为“ 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人文自然之美。

  位于荆州区西北边陲的蔡桥村,上邻当阳,下接枝江,左靠菱角湖,四湖环绕,三面临水。蔡桥村党支部书记蔡其兵表示,“绿色是蔡桥的底色。我们坚持以保护绿色生态为底线,着力建设绿色宜居蔡桥。”

  “从2 0 2 0 年10 月开始,在菱角湖湿地公园核心区陆续收回大小鱼池经营权共计18 口及精养鱼池3 个约110 亩,用以打造小湿地,以湿地公园核心区域开展堰塘改造、道路路肩加宽、‘一户一景’及‘一步一景’ 建造、打造景观长廊。”蔡其兵向记者介绍。

  他表示,“2020 年组建成立了红色蔡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已入社参股农户354 户,流转土地3 601 亩。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合作社助推‘虾稻连做’模式、特色水产养殖发展、规模性发展优质香稻等特色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不断助推村级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我们将红色文化与水湖风景、美丽乡村与村野旅游相结合,探索发展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田园风情、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民俗‘乡村游’,力争将蔡桥村打造成集观光娱乐休闲及民宿、农家乐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点。” 蔡其兵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三峡移民“搬”出新天地

  “习惯了手洗,觉得捶出来的衣服干净。”2021 年5 月14 日,刘正清坐在石凳上,挥动着棒槌捶洗衣服。她说,“以前我们都是围在长江边洗衣服的,虽然有了洗衣机,但传统不能丢。”

  刘正清是湖北省宜昌市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村民,20 世纪90 年代,为了三峡大坝的建设,她和村民陆续搬到了这里。为照顾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里引山泉水修起了便民洗衣池。

  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许家冲村视察,同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亲切交谈,得知大家用无磷洗衣粉和肥皂洗衣服,洗衣污水也会处理后排放,他高兴地点头肯定。

作为“三峡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茶叶等产业,全村现已共发展民宿餐饮38 家,近200 人吃上“旅游饭”,村民增收300 万元人民币/ 年,集体增收27 万元/ 年。可谓是,搬了家,稳得住,村民致了富。

  “创业至今快10 年了,以后我要成为企业家。”1975 年出生的谢蓉利用三峡坝区有利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地域资源,用手绣+ 艾草+ 棉麻的生态特色文化理念,开发出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牵花绣装饰等手工特色产品,带动移民妇女在家灵活就业。“以前我在上海打工,现在回来做民宿工作,闲暇的时候来这里做绣娘,一个月能挣3000 多元呢!”今年30 岁的望晓艳高兴地对记者说。

  “以前白天采茶晚上连夜制茶,现在在车间精制茶叶,终于不用熬夜了。”今年34 岁的望华鑫也是从外地打工回来,帮父母经营家里的“老本行”—茶叶。2020 年,双狮岭茶叶合作社在望华鑫的带领下,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合作社的年产值从2018 年的1000 多万元上升到6000 多万元,新增手工制茶体验厅等2000 多平方米,带动合作社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据悉,2020 年,该村经济总收入 90 65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0 元,较2017 年分别增长24.7%、100.3%、47.9%,移民就业率达95% 以上。望着一江清水,一座新村,村民们盼望着来年收入更上一层楼。

  告别“饮水难” 喝上“安全水”

  “用水时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偶尔有故障给管水员一个电话,故障就排除了;冬天缺水时合上水泵电闸,水也能哗哗流淌……”家住在湖北宜昌五峰大山深处枫香坪村的王海说,这在两年前,可想都不敢想。

  河在谷底,人在山上,如何让“水往高处走”?枫香坪村是湖北五峰大山深处,缺水源、饮水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该村,成为全村550 多户近 2000 人最大的“痛点”。

  “ 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下存不住水。一到冬末春初的干旱少雨时节,老百姓无水可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安全饮水办公室主任文林峰感叹道,“20 年前,很多群众要到长江支流岷江南河挑水吃,半天只能挑一担水。”

  王海回忆说,后来建起了分散蓄水池,家家户户平时节约一点积累一点,勉强应付过去,但池子中的水还是下雨的“天河水。”

  为彻底解决旱季饮水问题,该村所处的仁和坪镇从南河一处海拔200 米的取水点引水,每隔几百米建设一个泵站,将河水垂直提升1000 多米,沿途8 级泵站将河水抽升至镇水厂,再通过管网分流至海拔较低的各村。类似的提水工程该镇共有6 处,14 公里供水主管网覆盖全镇。

  此外,在建好农村饮水工程的同时,该县十分注重日常管水,全县共聘请428 名专职“ 池长”管水,每个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都配备供水工程“二维码”,扫码便可知管水责任范围和受益户信息,通过引导群众参与,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仁和坪全镇、长乐坪镇集镇、湾潭镇红旗坪村安装智能水表,实现群众不出户即可交纳水费。

  对此,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丁鹏表示肯定。他说,“水权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生存权,也是实现可持续就业增收的发展权。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财政、建立运营机制和维护机制,来实现当地居民的水权。”

  “ 水的问题彻底解决后,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也得到了提升。以前农户养猪不敢多养,现在农户养猪的规模变大了。”枫香坪村书记严华向记者介绍,胡庆东家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们不仅安装了淋浴、抽水马桶,两口子还养了200 头猪,平时就用分散蓄水池里的水喂猪,收入比以前更多了。

  胡庆东腼腆地说,“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