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深汕特区协作聚集创新平台:发挥侨乡资源优势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创新,平台,侨乡资源
  • 发布时间:2021-08-06 11:45

  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鼓励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充分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特区发展中作出新贡献。”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特区考察时,要求汕头做好“侨”的文章,强调“要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开发利用华侨资源的重视,这为搭建吸引侨资侨智平台的任务指明了工作方向。

  作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经济特区,汕头拥有潮汕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1500 万人,庞大的华侨规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基础;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领头羊和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需要出发,深汕经济特区的深度协作有助于完善“一核一带一区” 的区域协调布局,聚集“侨资”搭建多元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事业发展平台。

  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通过研究阐扬华侨文化等特色文化,对历史文化和精神性遗产加以活化利用,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侨’的文章”的重要指示相契合。为更好发挥《纲要》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广东区域发展框架,推动深汕两市深度协作落地落实,让“侨”的优势更好地为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赋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需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托前海深港合作机制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联侨引侨聚侨平台,构建促进华侨华人聚集发展的创新平台。以引进新侨和华裔新生代中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提升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水平,打好新时代的“侨牌”,引导和激励华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依托“一核三城五基地”的独特优势,发挥“侨梦苑”等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吸引侨资侨智带来新的资源和活力。充分发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作用,打造新发展阶段经济特区新优势。

  第二,借鉴前海改革创新经验,率先在华侨试验区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依托华侨试验区开展惠侨聚侨政策创新,推进省十四五重大签约项目和在谈在建项目的落地实施,鼓励外资侨资投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争取建立对东盟、日韩等国货运直航网络,吸引更多侨资侨企落户,进一步密切特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经贸往来;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促进深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广东实施贸易强省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目标,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发展红利。潮汕地区拥有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宝贵资源。结合潮汕华侨华人在RCEP 成员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中人数众多、双方联系紧密的地利人和优势,拓展在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试点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釆购、全球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建设国际进口集散中心,以此提升区域对外开放和贸易水平。

  第四,推动“侨”品牌展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世界潮商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 等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培育以华侨经济文化为主题的永久性国家级展会。依托华侨试验区平台,聚焦地方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华侨金融中心和华侨文化产业基地。传承华侨文化、以侨为 “桥”,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引领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推动地方建设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全力落实深汕深度协作机制,建设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创新发展平台,在聚侨引侨、金融服务、数字经济、国际教育等领域不断实行机制创新。加快华侨华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海外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交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更好地服务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为广东品牌“走出去”、项目“引进来”搭桥牵线,助推深汕两地经济融合协作模式形成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效应,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规划发挥经济特区的贡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