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工匠使命

  1958年夏,我于四川苍溪县初中毕业后, 就来到在北京工作的父母身边, 参加了工作, 进入当时的铁道部南口工厂( 现中车北京南口机械有限公司) , 从学徒开始当了一名技术工人, 从事车工工种。在职工作了37年,1995年退休后返聘于原工厂工作20多年。在长达60多年的工作中,在党、社会和工厂的培养下,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高级技师、技术专家。在职时除本职工作外,我还担任了厂内外近十项社会工作,我都尽全力干好。因此,荣获厂内外多个组织的荣誉称号和奖励139次,其中有北京市劳动模范、两次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十大能工巧匠、北京市技术交流标兵及全国刀具协会和全国职工技协先进个人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技术工人和北京市职工技协会员,我的初心就是坚持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到底,以报效社会、努力高效率地工作为使命。退休后以使命为动力,战胜了半身不遂,工作至今不止步,为工厂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努力学习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基础

  我参加工作后,为尽快掌握技术和提高技能,业余时间坚持买书每天自学,并保持此习惯至今。通过认真学习,我懂得了许多机械加工的理论与技能。当时(1959年)高温合金(耐热钢)和淬火钢等材料的工件,别人车、钻不了,我就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几十年来我坚持学习,阅读过的上千册专业技术书堆满了3间屋子,厂内外难加工的工件和难切削的各种材料,找我解决的均全部顺利高效完成,从不推脱一次。因为这也是我学习实践的良机,是万金难买的机会。

  我本职工作是机械加工,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的技术理论与工艺,如热加工(锻、铸、焊、热处理等)、粘接及表面工程等,这样才能多专业复合去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从1960 年开始,除本职工作外,我成为全厂各车间“公用”之人,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这又为我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实践的条件。

  从1973年春开始,北京市先进刀具展览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展会后成立了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工厂推荐我每周参加一天活动,又给了我向大学老师和社会能工巧匠学习的好机会,使我在金切理论、技能方面又提高一大步。我将从中学到的先进刀具、工艺等,回厂制作、试验成功后,在厂内推广。特别是机夹可转位刀具和先进的刀具材料,做出样刀试成后,厂技术人员画图后,工具车间成批制造,供全厂使用。在工艺方面,参加北京市和其他各省市的金切会议,学了轮式珩磨、旋压、镀铁(不受镀层厚度限制)、单珠内外圆滚压、高速车削细长轴和杆及丝杆等,在厂内外推广应用。这都是坚持广泛学习和与时俱进的结果,是小投入的大效益。

  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捷径

  1959年,工厂开展群众性革新运动,以改变当时工艺装备落后的状态。大家围绕车间生产难题,利用业余时间进厂攻关,当时我主要进行焊接内孔车刀结构的革新。原传统的内孔车刀的前刀面与刀杆顶面齐平,使用时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磨刀杆下面,这就使刀杆的刚度变差。因此我开始进行改进,改为刀头前刀面焊时与刀杆中心接近,既好磨刀杆又增大了刚度。后来车间和工厂都采用,很受欢迎。我还和刨工刘义师傅将牛头刨床改为快速装置,两天两夜不休息改造成功。由于结构合理和使用方便,所以推广到全厂和系统内工厂。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创新工作,几十年相当多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此上。先后实现车、铣、刨、镗、磨、钳及钻等加工的刀具、夹具、工装和工艺等创新250余项,不少使用了三四十年。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和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提高效率几倍至几十倍,获得专利12项。

  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是工匠素质的检验

  机械加工有两大难题:一是难加工工件;二是难切削材料。两大难点有时也同时出现在一个工件上。但只要从理论上分析工件结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工件材料性能(物理、力学、化学)、切削特点(力、热、瘤、硬化现象、刀具磨损),合理选择加工条件(机床、工装、刀具、夹具、工艺、操作和编程技术),都可以得到顺利解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智慧敢于上前,而不找任何客观原因,因地制宜去解决,从而使生产顺利进行,是一个有使命的工匠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工匠素质的大考。

  除上述“加工两难”之外,还有一些国内外设备上和其他专业的难题,都一样完成。这几十年,共解决厂内外生产技术难题248项。如中石化长城润滑油脂公司从意大利进口灌装生产线上大型多导程分桶螺旋杆加工;北京生物制品所从美国进口离心机塑料转子轴头断裂采用复合修复;我厂从德国进口货车轴承外环自动锻压机大长拉杆频繁断裂, 1992年改后至今不断;从日本进口轴承滚子冷镦机模具寿命低,改进后寿命提高了20多倍;400万个轴承滚子淬火后修复,我设计不停车夹具和成形刀一班能修6 000粒左右比一般高30倍,还不烧坏车床电动机;在车、镗床钻各种材料直径为5~60mm、孔深径比达50~100的大小深孔许多件,无一次失误。他人不敢干的难题,我全接受并干好。还有焊接、粘接及表面工程等问题,也在所不辞,厂内外职工都说:“老虎(我的外号)没有干不了的活”。这激励我不断学习,并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十多年还把3个外国的刀具进行国产化,为工厂和社会企业节约近2 000万元,应用效果不弱于进口刀具。

  传艺带徒是工匠的使命与义务

  我在职带了26个徒弟,厂内外其他徒弟也很多,都一样对待。退休后在厂工会的支持下又带了十多个,从中级工开始,长达四年多,每周晚我两小时义务培训,星期日休息练实操,他们早已成为高级技师。在职时,我自发为厂教育中心组织举办员工技术培训,许多中、高级技术,我义务讲传。还在北京市技协、航天一院、二院和社会讲技术课总计达近千小时。半身不遂后,为工厂、中车集团和上述单位、大学、职业院校讲技术课近八百小时。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技术与经验,共写24本技术书出版,自印书10本,大部分是技术经验书。自摄的《难切削材料的加工》光盘也出版。仅我病后赠与工厂、市技协、航天部3个院(北京)、高校华北学术年会、中车集团、大学、职业院校和我在市内外的工作朋友的书,2020年12月12日统计,共计 7 239本,技术光盘53套,近9万元。我还在全国性技术杂志发表技术论文70多篇。

  人生一世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我的座右铭是“人生自古谁无死,多为人民命倍增”。生命是用时间计算的,必须用高效优质的工作来延长生命,为国、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来回报党、社会、工厂和众人培养之大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